我有一本相册,里面存放了出生以来的所有照片,35年的记忆、美好都浓缩在了这本相册里。
闲暇时翻翻,朋友来了时看看,感叹时光荏苒,变化的不只是一张张岁月镌刻的面容,更有照片背后那一幕幕城市的街景万象。
恰逢建区设市20周年,我又一次拿出了我的宝贝相册,想从中找寻这20年来的影子、20年来的记忆。我发现很多照片中都有一个标志性的景物——三苏祠。
每年的生日留影,背景一定是三苏祠。苏东坡诞辰955周年,那时候还在上小学,参加完大型的庆祝仪式后,和同学们一起在三苏祠门口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每年的三苏祠元宵灯会,一家人都会专门从崇礼镇赶过来,赏灯猜谜,留下其乐融融的团圆照片;那时,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三苏祠都会为小朋友免费开放,很多笑得没心没肺的缺牙相就是当时留下的;高考前夕,三苏祠焚香撞钟,“峰回路转”的假山石旁,留下了志在必得的青春印记……
和三苏祠有关的照片还有很多,银杏古树下、东坡盘陀坐像前、假山上、莲叶旁,亭子里……三苏祠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年少的足迹,天真笑容和珍贵的回忆。眉山人的影集里,相信不乏这样的标配照片。逛公园,从来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莲叶丛中划着一夜扁舟,茶园小坐一盏清茶相伴,又或者披风榭前哼唱小曲一首……因为那时眉山的公园屈指可数,三苏祠自然承载了很多眉山人生活惬意悠闲的一面,它更多地充当的是群众休闲娱乐公园的角色。
渐渐地长大了,越发明白三苏文化的难能可贵,润物无声。越发觉得三苏祠是老天馈赠给眉山的一方洞天福地,是历史留给眉山的一张响亮名片,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坚固阵地。眉山撤地建市以来,加强了对三苏祠的保护,现在的三苏祠已经更名为“三苏祠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在的三苏祠更多地承担的是历史教育、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的功能。
一边是三苏祠的保护升级,一边是城市公园的遍地开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值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城市的功能,这20年来,眉山大力建设“百园之市”,实现城市建成区公园服务范围全覆盖。20年来,我的家乡,这座充满着勃勃生机与厚重文化的城市,正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眉山人,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福泽。翻看1997年以后的照片,背景不再单一的只是三苏祠,而是变得越来越丰富。三苏雕像广场春节合影,苏洵公园望月品茗、苏轼公园席地而坐、苏澈公园廊桥相叙、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朝阳余晖、缤纷喷泉,苏堤公园的浪漫樱花……眉山这幅画卷越来越美,群众休闲娱乐的去处越来越多,出门处处是景,抬头满眼见绿。
城市变迁,影像为证,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我心爱的相册,故乡的一草一木跃然纸上,相隔再远,也是天涯咫尺;谈笑风生间,总是如数家珍。现在我仍然坚持着这一做法,在每个标志性的城市建筑前、在每个公园广场,留下孩子们的足迹、留住孩子们的笑容,做成精致的成长相册,再过20年,乃至几十年,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城市如何变迁,当他们翻看这些相册时,希望也会勾起他们对家乡最深刻鲜活美好的记忆。
新闻推荐
东坡美食与川菜发展高峰对话。本报记者杨槐摄本报记者陈燕利东坡的味道,中国的情怀。近年来,眉山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泡菜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将“小泡菜”做成“大产业”。如今,泡菜已成为人们...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