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共名山”三苏父子集体雕塑正式完工,工作人员一起合影。
游客认真欣赏“风雨共名山”三苏父子集体雕塑。
“风雨共名山”三苏父子集体雕塑施工时的景象。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认真创作,不放过一丝瑕疵。
核心提示
千载诗书城眉山,孕奇蓄秀,人文荟萃,三苏父子则是这座文化名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一直以来,眉山人延续着对三苏父子的崇敬之情,继续开创美好的新生活。
在三苏纪念馆,有一座名为“风雨共名山”三苏父子集体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作品运用圆雕和浮雕相互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人和景,完美置身重达150吨石材之上,展现三苏父子“如高山一样文学地位”,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本期,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知这座雕塑背后的故事。
三苏父子“集体像”广受好评
“来到三苏纪念馆真是大开眼界,特别是以三苏父子为主题的雕塑,让人对三苏父子的认识更形象化了……”9月13日,来自广安的李明到眉山市的三苏纪念馆参观后激动地说,他是第一次来到眉山,博大精深的三苏文化深深地震撼了他。
其实,近年来,不少人和李明一样千里迢迢来到眉山,只为更加真切地了解三苏父子曾经生活的地方,而不少人走进三苏纪念馆,都会被巨大的三苏父子雕塑所吸引,详细地看着相关介绍,了解雕像所表达的含义,体味不一样的三苏文化。
仔细观察这座雕塑,只见头戴发巾的苏洵,坐在最前,左手抚琴,右手扬起,指向远方。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站立父亲身后,苏轼头微微扬起,眉目之间,意气风发。苏辙头微微下低,表情严肃,面带沧桑。这座长13米、高8米的雕塑名叫“江河行大地,风雨共名山”!
“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眉山市著名文化名人王晋川介绍,此次雕塑的主题是根据概括评价三苏父子一生的对联来定的,确定了主题之后,又经过了七次修改方案才最终确定由江山万里图中岷江段为背景,这样既有地域性,又符合三苏父子诞生在眉山这个史实。
“苏洵作为尊长坐在两兄弟的前面,前面的摆台既可以看作是古琴,也可以看作是书案,更有指点江山、指点两兄弟人生轨迹的意味。苏轼眼神深邃、坚定、有担当,气韵十足,苏辙因为十分崇敬兄长,眼神更为谦恭一些。”王晋川表示,雕像中的父亲苏洵,年龄大约50岁左右。为体现对其尊敬之情,在构思时,便让苏洵伏案坐在前。苏轼和苏辙兄弟,年龄30多岁。现实中,苏轼比弟弟苏辙要矮一些。不过,在这幅作品中,苏轼比弟弟要高出半个头,寓意苏轼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要更高一些,也赢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新闻推荐
钟表上的时针慢慢地移动着,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如今的我,有着梁实秋当年的感受,蓦然一惊,已是中年。二十年前,眉山地区成立。我和许多高校毕业生一样...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