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不知何时,“游学”二字倏地就时尚了起来。出门远行,和山水亲热,吞吐外埠菁华,有些人就会感到自己陡增出若干的智慧,然后再招呼伙伴一同游学,把自嗨升级成群嗨,如此游学其实更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了正本清源,我们有必要将“游学”概念的历史渊源拉扯拉扯,展示一下“游学”的户口本。
孔子是游学鼻祖鲁定公14年(公元前496),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游学,开启了中国古人游学之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足迹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有些地方的孔子遗迹保存至今。
游学不仅在现当代是高端消费,在古代同样是奢侈消费。这么多人一路上的食宿,就是一笔不菲的开销。盘缠从何而来?《论语·述而》有一句:“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是肉脯,束脩就是10条干肉。意思是说,只要主动送给我10条干肉的学生,我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句话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会收取一定的学费。这些积少成多的学费,就是外出游学的盘缠来源之一。
孔老师在鲁国做官的年薪是“俸粟六万”,这是他的基本工资。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除基本工资,孔子还会得到一些赞助,如鲁国大夫季孙氏赠“小米1000钟”,就是对孔子学说表示赞赏的物质奖励。靠着微薄的学费、固定的俸禄和别人的额外赞助,孔子带着盘缠开始周游列国。一路上读书问道,一边向诸侯国国君游说,推荐自己的学说,一边向学生开坛授课,广招门徒。游学途中,既有“两小儿辩日”的趣闻,又有“仁人廉士,穷改节乎”的思考。
出门在外,通行证少不了现代人外出游学,无论是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还是办理护照、通行证,都离不开一样东西——身份证。那么,古人出游要带身份证吗?每个暑假都要热播的经典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倒换通关文牒。由此可见,古代也有一套完整的户籍制度。
自商鞅的“保甲连坐法”起,普通民众就没有了随意迁徙的权利。未经许可随意离开居住地的民众,被认为是脱籍,这可是严重的大罪。到了后世,这种官府户籍制度管辖外的民户,有个专用名词:流民。
先秦的士子若要跑路,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游学。当然,他们也要遵守严格的登记制度,拿着通行证作为凭据,出入关时登记造册,就能相对自由地游历。先秦时期,这种通行证叫符节,是符与节的合称。符可以用于身份证明,作为出入国境、关卡、军营、要塞的凭证;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
如果古人出门游学,没有带上符节之类的凭证会怎么样呢?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的一批竹简,让外界窥探到古人也会遭遇“查户口”。竹简中的《游士律》,是中国最早一部旅游法规。其中记载:“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意思是说,如果出游者丢失了通行证明,要交一身衣甲的罚款,到年底时统一征收。
科举前后要游学与现在学生高考后游学放松有点类似,古代学子在科举考试前后,也会安排一场游学,只不过目的有所不同。前者是对10年寒窗苦的奖励,后者是为功名利禄辞别父母,远游拜访名师。
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都有丰富的游学经历。游学在宋朝的士子中风靡一时,国子监、太学都是老师和学生爱去的游学之地。宋朝的私学,如果有一个知名老师,就是一个金字招牌,能招来许多游学士子。
地方官学有田地作为经济来源,专门设有游学者使用的宿舍。南宋诗人巩丰在《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中,描绘了古代学子远行求学的心态和不易:“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所见小溪山,未见大岛屿。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
眉山人苏洵,27岁才在老婆的劝导下幡然醒悟,发奋读书。尽管天资聪颖,但他第二年匆匆忙忙应考,结果名落孙山。经历了落第的打击,苏洵潜心教导两个儿子,还带着苏轼、苏辙到京师游学。在熟人的引荐下,他们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对方的赏识。
嘉祐2年(1057),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苏轼、苏辙兄弟同榜及第,一炮而红。像苏洵这样良苦用心的游学,大有人在。古代士子科举考试前后,喜欢在赶考的途中拜访知名学者,向认识的同乡或不认识的名人请教难题。
游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镀金的手段之一,既可以广博见闻,又增加名气。范仲淹就曾到湖州游学,还“取胡瑗教人之法以著为令”,跟着名师胡瑗求学,收获可大了。
“穷游”还要自备锅灶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没有飞机、火车一日千里,古人如何远游?
有条件者如孔子,去拜访老子,乘坐的是鲁昭公赞助他的一辆瘦马破车;更多的是步行,靠徒步完成游学计划。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就是其中之一。他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在各地游学,推广“兼爱”、“非攻”的思想。
当然,乘船也是交通工具之一,不然怎么会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好诗?除前文提及的盘缠和通行证,古人游学还会随身携带哪些东西?干粮当然必不可少,更有甚者,连锅灶一同带上。
徐霞客远游的时候带着生米,走到哪里就烧火煮饭,自力更生。他这一招,或许来源于孔子。在那个第三产业并不发达的年代,孔子“穷游”还得自备粮食、锅灶。60岁那年,孔子带着弟子去郑国,不料与弟子走失。粮食、锅灶都在弟子那里,老夫子饥饿难耐,疲惫不堪。弟子们分头寻找,直到有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狗。”《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条,记载了战国时著名的论辩家苏秦远游的“装备”:“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由此可见,苏秦远游至少带了这些东西:御寒衣服,黑貂之裘;盘缠,黄金百斤;学习资料,书;收纳用具,橐。
盘缠也要带够没有银行卡和手机支付设备,古人不得不带上足够多的盘缠,以备不时之需。当然,这还不是最大的负重。既然是游学,免不了一路上读书求学,写几篇读书笔记、旅行见闻。可先秦时候,书本都是笨重的竹简串连而成,这可比纸质书籍重多了。
如果没有马车或雇佣一个仆人,就只能自己肩挑背扛,把自己当驴使。如果是士大夫出游,玩的就是情调。散文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详细写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小船、坐毡、茶点、杯盏、筷子、香炉、柴火、米饭,每个人都要自带一个簋、一个壶、两样小菜。
陈继儒和朋友一起渡河赏桃花,随身“暖酒提小榼”。“榼”是有盖的酒器。可外出游学,当然没有在家那样舒服自在,如果没法带酒,不如戒酒。
汉魏时期的北海朱虚人邴原,自小聪明好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觉单从书本上学知识不够用,于是想到外地游学来拓宽知识面,顺便扩大朋友圈。
邴原有个饮酒的雅好,而且有终日不醉的海量。自从开始游学后,因为怕嗜酒耽误学业,竟整整八九年滴酒不沾。其间,每当游学结交的师友设宴款待,他总是托辞自己不会喝酒。通过多年游学,他的学识大有长进。返回家乡后,他设置学堂,创立了邴原学派,并被世人誉为“国之重宝”。曹操慧眼识才,征召他为丞相征事。后来,又在别人的举荐下,封他为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
(综合)
孔子周游列国战国辟大夫虎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燕利)8月31日,眉山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八次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刘十庆主持会议,副主任吴爱玲、陈万忠、李建章、李永高、宋仕祥,秘书长徐智勇及常委会委...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