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姓名:刘学彬
年龄:48岁
职业:食品专业工程师
她20多年专注研究糖果制作工艺,将一个小小的乡村代销店发展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糖果生产及销售企业;她开发的粗粮软糖生产技术成果被评为眉山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发的“巧巧核桃糕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发明的专利《核桃糕制备工艺及实施》获首届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第十八届全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她就是首届“眉山工匠”、四川茂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食品专业工程师刘学彬。
5月17日,记者走近刘学彬,了解她的“甜蜜”工匠故事。
小小作坊
开启“甜蜜”世界大门
1990年,刘学彬夫妇将农村商店搬迁到东坡区万胜镇街上经营,租用3间平房加工销售蛋糕、龙眼酥、冬瓜糖等小食品,并向父辈请教,发掘祖辈制作饴糖的技艺,很快办起糖果加工作坊。随着糖果加工规模的扩大和品种的增加,茂华食品厂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厂子办起来了,加工设备和制糖技术却遇到瓶颈,刘学彬开始萌发了外出拜师学艺的想法。全国制糖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都耀华食品厂的张乐勋被刘学彬5次登门拜访的执着和真诚打动,收她为关门弟子。
在张乐勋的悉心指点下,刘学彬白天在车间实操,晚上阅读糖果制作相关书籍摸索提升,每天只休息5、6个小时。通过5年多时间的学习,刘学彬凭借着刻苦和悟性,掌握了张氏祖传百年制糖技艺。深厚的制糖技艺,为她开启了“甜蜜”事业的大门,厂里推出了代表产品东坡酥、牛轧糖、核桃糕等新产品,上市至今仍备受消费者喜爱。
工匠精神
继承创新百年技艺
为将制糖技艺发扬光大,20多年如一日,从产品工艺研究、产品品质改善到设备引进、改装、调试……刘学彬带领员工钻研制糖技艺,先后研发出上百种新产品,培养了一大批制糖技术精英。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企业技术负责人,刘学彬牵头组建起茂华技术中心,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展开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制糖技术。2010年,茂华技术中心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在刘学彬的主持下,《栅栏技术在核桃供应链中应用及示范》、《坚果系列糖果瓶颈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果蔬糕及其制备工艺产业化开发》、《核桃软糖工艺技术创新》等项目相继实施,茂华技术中心取得了9项实用新型专利及5项发明专利,刘学彬也因此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评定为食品工程师,被四川大学特聘为校外创新创业导师。
经过师徒相承,刘学彬成为张氏祖传的百年制糖技艺当代传人,以匠人的身份传播着糖果的“甜蜜”精髓。
匠人胸怀
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在刘学彬夫妇的苦心经营下,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糖果生产及销售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企业先后荣获了“四川名牌”、第三届眉山市政府质量奖等荣誉。
诸多荣誉和光环的背后,刘学彬没有忘记初心:甜蜜就该共同分享。
刘学彬的企业努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公司员工8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人。通过产业化经营,企业帮扶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优于市场价收购,使数千户农民从中受惠。公司主动大力帮扶共同村、天乐村、万光村的扶贫工作,3个联系村在2016年全部脱贫。企业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眉山市“百企联百村”行动有他们的身影,捐资为联系村修路有他们的身影,为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捐资捐物有他们的身影……
企业关注社会公益,也给企业带来了回报。该企业营业收入和上缴税收逐年增长,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匠人的精神,让刘学彬的“甜蜜”之路越走越宽。
采访手记
刘学彬从一个普通农妇蜕变为一名掌握百年传统制糖技艺的工匠,再进一步传承和创新技艺,通过现代化的企业把“甜蜜”撒播向远方。这期间,工匠精神是指引她的明灯,更是她的信仰。她的经历,生动展现了“眉山工匠”的内涵。
新闻推荐
演练现场。本报讯(唐烨记者古良驹文/图)为了进一步发挥城市汛涝防预机制的作用,提高眉山城区应对汛期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检验抢险队员操作防汛抢险设备的熟练程度,5月11日,市城管执法局组织该局防汛应急...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