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金泉
四川的种养能手走出去,省外的农业高手入川来……当前,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飞地农业”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全国农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大流动。“飞地农业”究竟为各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好处?在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什么瓶颈?如何持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5月4日—6日,记者先后采访了“飞地农业”业主、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政策一视同仁锦上添花可持续
“飞地农业”发展前景不言而喻。但是,一些业主也有困惑。5月4日,赴重庆种植柑橘的内江业主雷礼阳向记者吐露心声:“重庆这边高改嫁接1株补贴10元。我嫁接的1200株柑橘去年10月就申报了,到现在都没领到补贴。我听说当地农民嫁接的柑橘已经拿到了补贴。万一我拿不到,心理就不平衡哦。”
台州瓜农杨慧敏也说,她在成都包地种西瓜10余年,也没有享受到政府的补贴,“虽然没有补贴,我们也能做下来。但1亩如补贴几百元,就是锦上添花。”
对此,西部农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川平认为:“业主如果一味指望政府补贴和政策扶持,就有可能不思进取,导致‘飞地农业\’始终走不远。”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廖祖君表示,政府不要对特定产业直接进行巨额补贴,而应将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当地政府应在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为异地农业经营者营造好的环境。”省总经总站副站长杨雪山建议,“要让他们与当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享有同等扶持政策,甚至还要更优惠。”
据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调查,针对本地农民的各种政策补贴,大多异地农业经营者 “很难或至少不能平等得到”。郭晓鸣建议,各地不仅要让异地农业经营者享受当地农民同等政策扶持,还要减少消除各种注册、流转土地等行政障碍,按市场规律办事。同时创造条件,让异地农业经营者在居住、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公共服务。
跨省劳务大军可解燃眉之急
同样在重庆种植柑橘的眉山业主徐明凯则担忧劳动力的缺乏。他说:“重庆忠县、垫江、长寿等地的劳力均是六七十岁的农民,没有专业的采果队伍,我柑橘大量投产面临劳力缺少的现实。”
对此,杨雪山认为可以组织或成立专门的劳务合作社,跨区域为异地发展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服务。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东坡区柳圣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纪实笔者近日踏访眉山市东坡区柳圣乡,只见村村组组公路硬化,山清水秀郁郁葱葱,桃李园里果满枝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陪同采访的乡领导告...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