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周金泉文/图
杨天文在演示编织机(样机)。
□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今秋,洪雅县乡村土专家杨天文精心研发的大豆脱粒机宣告成功。自此,这位多年致力于农业机械发明的土专家又多了一项成果。迄今,杨天文已有授权专利6项,正准备申请专利4项。
精心研发 一机三用
12月3日,在洪雅县槽渔滩镇徐嘴村一农家院坝,一台大豆脱粒机马达轰鸣,只见杨天文将一捆捆大豆投进大豆脱粒机的进料口,两三秒功夫,秸秆即被粉碎,一粒粒滚圆的大豆被成功分离出来。
“传统的人工脱粒,一个人一天最多打100斤左右的净豆子,而且还要附加条件:一是选择在有太阳的时候打,二是大豆脱粒之前要经过不断翻晒。”杨天文说,“而我这个大豆脱粒机,一个人一天可以打一两千斤净豆子,相当于人工脱粒的一二十倍,豆子只需提前晾晒干了就行。大豆脱粒机还可为红豆、绿豆、白豆、芸豆等豆类作物脱粒。”
之前,杨天文已成功研发了油菜碎秆脱粒机并于2016年取得专利,一台机器只需1个小时就可为两亩地的菜籽脱粒,同时完成碎秆、脱粒和风选,比传统的七八个人工两天时间才能打两亩菜籽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杨天文开始向洪雅、丹棱的农户推广,但是数量都不大,仅生产推广了五六十台油菜碎秆脱粒机出去。于是,他考虑进一步为油菜碎秆脱粒机赋予更多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利于推广,对农民也更加实惠。
经过反复改进,杨天文突破了网筛的选择、损耗率较大等难题,今秋试制出了第一台大豆脱粒机,成功地实现了“一机三用”——“夏打菜籽冬打豆,秋贮玉米(可以粉碎玉米秸秆)喂牛羊”。
篾匠很苦很累致力竹编机具研发
今年54岁的杨天文,原来是洪雅渔滩镇的中学教师。从1991年开始,杨天文离职,爱上了农林机械发明创造。
“因为我是农民的后代,亲身体验了做农民的苦,我从5岁多开始就跟着父亲做篾匠,一直干到10多岁。”杨天文说,“篾匠长时间蹲在地上,手工编篾条太苦太累了!”
此后,杨天文四处考察学习、集思广益,陆续研制出了起篾机、编织机。在他的 “试验室”,一根竹子能通过这些机具快速地变成一根根篾条,编织成一张张竹席、茶篓以及竹编包装盒。杨天文自豪地说:“我的编织机主要生产工业用竹席,用在集装箱、火车、动车、轿车上面。目前,全国超过一半的工业用竹席是用我们的编织机生产出来的。”
编织机帮助杨天文找到了“第一桶金”。此后的20多年,杨天文还发明了破竹机、去节机、立体竹编辅助机,初步实现一个竹编的机械化生产线。杨天文说:“我现在已有授权专利6项,正准备申请专利4项。”
“我们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是对杨天文进行指导,大多还是靠他自己摸索、参观学习、消化人家的技术,然后融入自己的想法,搞出了自己的发明成果。特别是他这套竹机具,已经能初步形成一条机械化生产线,很不容易。”洪雅县农业和畜牧局农机化管理股副股长赖军说,“但是,他缺乏自己的营销团队,其发明成果与市场衔接还有些脱节。同时,他还应在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加快发明成果转化的进程。”
新闻推荐
□曹宇春天下为公,岂容蔓草。2018年,洪雅县纪委监委秉持“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理念,着力解决黑恶势力向基层侵蚀...
洪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洪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