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文近影。
杨天文(右)正在操作油菜碎秆脱粒机。
杨天文(右)和志愿者一起分享油菜脱粒碎秆后的成果。
发明人:杨天文,洪雅县槽渔滩镇人
发明物:竹编机、油菜碎秆脱粒机、轻便水稻收割机
人物语录:“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明制造一些可以改变传统农业和农民耕作、收割的实用型农机设备,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朱小根 袁桂林 文/图
杨天文今年53岁,是洪雅县槽渔滩镇人。从1991年开始,他花费15年时间研发竹编机;用5年多时间研发轻便水稻收割机;用3年时间研发了油菜碎秆脱粒机……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精力,通过研发、制造、运行系列农用机械产品,改变了当地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和收割方法。
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到今天?在他的发明之路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5月26日,笔者找到了正在田间助农抢收油菜籽的杨天文,一探究竟。
十五年磨一剑 研制竹编机终获成功
伴着隆隆的机声,一台油菜碎秆脱粒机正在地里作业:农机手将砍下晒干的油菜秆送进机器中,随即,洁净的油菜籽就自动流入袋中,秸秆被切割成碎末从机尾均匀地撒在田里…… “杨老师的油菜碎秆脱粒机抛洒少,脱粒干净。以前我家的一亩两分地油菜籽,需要四五个劳动力花半天时间才打得完,现在有了这款油菜脱粒碎秆机,二三个人不到两小时就打完了。而且机器将秸秆切得非常短,只有两厘米多点,回田完全没问题。”捧起脱粒干净的油菜籽,村民王砚洪说。
“我从小就喜欢钻研。”杨天文一边观看油菜碎秆脱粒机作业,一边告诉笔者,过去物质匮乏,买不起玩具,他就自找乐趣。在他的手中,高粱杆、竹筒能变成水车,泥土、竹竿能变成桥。
杨天文的父亲是个篾匠,他小时候就学会了竹编技术。但那时手工竹编不仅慢,而且竹片很容易割破手指,为何不用机器代替手工?这个想法渐渐在他的心里生了根。
1991年参加工作后有了一定收入,杨天文决心发明一台竹编机。杨天文平时省吃俭用,存钱购买所需材料。
回忆起当初发明时的艰难,杨天文颇为感慨。机械知识的欠缺是他发明路上的一道坎,为了迈过这道坎,他恶补各类专业知识。十几年来,他阅读了液压、电力、机械等大量专业书籍,并多次向技术工人请教,最终攻克了一道道难题。2006年,他成功研制出竹编机,上市销售后立即受到客户的好评,订单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来。“刚开始由于产量不足,有客户为了一台机器在厂里等待半月之久,甚至还有代销客户为了争货源而打架。”杨天文说,两年时间里他卖出了几千台竹编机,利润上百万元,淘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减轻劳动强度 发明轻便水稻收割机
竹编机的成功,坚定了杨天文继续搞农机发明的信心。为此,他回到老家槽渔滩镇,在徐嘴村租了一个场地作为工作室,从2010年起开始研制轻便水稻收割机。
“当时在农村,几乎都是女人和老人在种田,每到收割季节非常辛苦。”杨天文说,“虽然很多地方都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地区作业,但对于丘区或小块农田,大型的收割机就难以施展。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是有轻便的收割机,村民收割时就会方便很多。”
据杨天文介绍,他发明的这款水稻收割机利用空气动力进行扶禾、进料,最大限度地简化机械结构,缩小体积,降低损失率。“本以为自己有竹编机的研发经验,发明收割机会很简单,没想到还是耗费了将近6年的时间。”
几百种方案、几千次实验、上万次改进……杨天文终于研制成功轻便水稻收割机,可以开进丘区和小块农田,帮助农民收割水稻。
2015年秋天,杨天文驾驶着轻便水稻收割机,在槽渔滩镇的试验田里来回穿梭:一排排水稻被“风筒”吹进机器内部后,不一会儿,洁净的谷子便自动流入竹篓中,水稻秸秆则被切割成碎末从机尾均匀地撒在田里……田边围满了看稀奇的农户,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解决秸秆问题 为了乡村空气更洁净
过去一到五月,看到田间燃起的秸秆,闻着空气中弥漫的烟味,杨天文便锁紧了眉头。2013年,为了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他又开始了研制油菜碎秆脱粒机之路,并把自己这些年的发明收入都投到了其中。
为了保证机器的性能和重量,杨天文尝试了无数种方案,无数次推翻重来,机械数据的一分一厘,都是他和工人一步一步实验得出的。在田野间、在烈日下,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为了研究油菜碎秆脱粒机,他整个人像着迷般地投入到其中。”杨天文的妻子林彬告诉笔者,有时候杨天文刚刚睡下,有了新思路,便立马起床记下来,以便第二天早上对机器进行改进,“他睡到半夜起床画图,是常有的事。”
通过反复实验,杨天文的油菜碎秆脱粒机取得发明成功。这款实用型农机设备不仅能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帮助农民解决了油菜脱粒和碎秆的两大难题。
后记
成功背后,杨天文经受的磨难多,所受的冷嘲热讽也很多。20多年间,杨天文为了搞发明,买资料、买器材、申请专利,先后花去了上百万元的资金。有人说他“不务正业”“瞎折腾”。但他却认为,财富不一定非得是金钱,科技的创新、知识的获得都是财富,更何况是为了解决农民所面临的耕作和收割难题。开发新项目、创造新技术……只要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哪怕再难,他都义无反顾去做,只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向孩子们讲解水上安全知识。本报讯(张宇海事记者廖文凯文/图)5月26日,由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体育局共同主办,市地方海事局具体承办,洪雅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共同参加的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
洪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洪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