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先在博物馆内。青花缠枝百合纹碗龙泉青釉弦纹盖罐青花釉里红花鸟纹盘口瓶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早期瓷器,其后,我国古代制陶技艺不断发展,在工艺制作上不断臻于完善。在古代,陶瓷用品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华陶瓷制作技艺享誉世界。
陶瓷伴随着中华历史的发展,记录着中华文明发展的点点滴滴,在我国,有着许多陶瓷收藏者,55岁的洪雅县人曾永先便是其中之一。从19岁那年无意被陶瓷残片吸引,曾永先收藏陶瓷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2012年,他在洪雅县文管所的支持下,在该县古建筑周家祠打造了陶瓷标本博物馆,展出自己的陶瓷藏品,向世人展示陶瓷的魅力。
七块钱做媒 迷上陶瓷收藏
30多年前的一天,19岁的曾永先忽然听到,家门外有人在高声招揽生意,“谁家有古钱币卖?”从小曾永先就知道家里有几枚认不出来的古钱币,他从没想过这个东西可以卖成钱。好奇的曾永先摸出一块古钱币,出门与招揽生意之人攀谈。原来这人姓万,30来岁,专门从事古钱币倒卖工作。在仔细查看曾永先手中的古钱币后,他以7块的价格将其买下。
“30多年前,7块钱对于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这一下子刺激了我对古钱币的兴趣。”于是,曾永先兴致勃勃地向万姓男子请教起古钱币知识。见曾永先年轻好学,万姓男子便仔细与他攀谈起来。两个小时后,曾永先仍然意犹未尽。万姓男子与他相约,以后有时间便相聚,自己会教他鉴赏古钱币。
自此,在万姓男子的带领下,曾永先开始收集古钱币,“有币就有瓷器,在收集古钱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接触到古陶瓷,渐渐被陶瓷吸引了目光,一块陶瓷残片上的花纹咋看起来普普通通,细究起来,原来大有学问。”
曾永先转而收集陶瓷,随着曾永先带回家的古瓷器、瓷器残片越来越多,他的父母坐不住了,一起前来劝说。在父母看来,这些瓷器大多是从墓室中挖掘出来的,放在家中非常不吉利。然而,曾永先从小便特别有主见,一旦喜欢上,便不会轻易改变,见儿子态度坚决,父母便不再多言。
打造博物馆 古瓷获新生
曾永先本是个体工商户,这个职业常常走南闯北,因此,曾永先认识了不少人,洪雅县文管所所长鲜继新便是其中一位。洪雅县有座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古建筑名唤周家祠,由于年代久远且无人保护,古建筑破破烂烂,荒草丛生,如若不及时保护起来,恐有垮塌的风险。
当时,有一所职业学校想要买下周家祠的地盘,修建新校区,鲜继新整日忧心忡忡,生怕这种老建筑将不复存在。他知道曾永先爱好收藏陶瓷、喜欢传统文化,便常常与他探讨如何保护周家祠。曾永先向他袒露自己想打造博物馆,展示自己的陶瓷藏品。二人灵光一动,何不将曾永先的陶瓷博物馆开在周家祠内,既能实现曾永先的打造陶瓷博物馆梦想,又能将周家祠有效地保护起来。
说干就干,2012年,曾永先的陶瓷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对周家祠的古建筑进行修复,打造展示区。为了打造博物馆,曾永先放下了手中的一切事物,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上来。2013年10月19日,博物馆正式开馆。
“我与县内文化学者经过仔细探讨,将博物馆命名为洪雅陶瓷标本博物馆。”曾永先表示,自己收藏的陶瓷从唐到清皆有,有摆件、生活用具,透过这些古旧的瓷器,可以追溯中华文明历史,故而特地在博物馆名称中加入了“标本”二字。
陶瓷标本博物馆开馆以后,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洪雅县及周边的中小学校的历史老师常常组织活动,带学生前来参观。学生们需要记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往往因为太过枯燥,存在一定难度,在陶瓷标本博物馆内,老师们结合眼前的陶瓷藏品,讲述历史事件,既生动又活泼,这种“特殊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想法多多 开发陶瓷文化
对陶瓷的热爱,激励着曾永先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欲,10年前,他曾先后三次远赴“瓷都”景德镇学习陶瓷知识,他也热切地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陶瓷的魅力。
陶瓷标本博物馆建成后,他不断完善博物馆的软硬实力。第一步就是要为博物馆配备两位解说员,为游客答疑解惑。“这两年,到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解说员可以帮助大家准确了解陶瓷。”目前,曾永先已经选好两位年轻人,准备进行培养,并且他找到了景德镇烧窑大师洪斌,与其约好,让他帮忙培训两位解说员。
目前,陶瓷标本博物馆对游客免费开放,谁都可以免费进入博物馆参观。曾永先计划印制博物馆门票,游客需要领取门票,才能进入馆内参观。“我这个门票是不收费的,相当于博物馆的宣传单,希望游客能够把门票带回去,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博物馆。”
曾永先还想开发陶瓷旅游纪念品,比如将陶瓷残片上有花纹的部分切割下来,用金属镶嵌,制作成吊坠等饰品,装点陶瓷爱好者的生活。如此一来,本来毫无价值的陶瓷残片便可重获新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殊袁昌柱)10月20日,洪雅县卫计局召开全体党员干部纪律作风警示教育会。会议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高度重视纪律作风问题,要切实规范自身行为,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