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辈们陪曹李氏(右二)看电视。
编 者 按
5月15日,全国 “最美家庭”揭晓。其中,四川省30个家庭入选。
“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是全国妇联采取群众自荐互荐、网上评议等方式开展的。什么样的家庭最美?一组来自最美家庭的故事,或许就是最佳答案。
□郭晓蔓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最美焦点
家有风雨,慈爱不变,孝道不变——这是一个四代人齐心书写出的幸福和谐之家。
曹李氏在传统意义上,是个不幸的女人——早年守寡,没有儿女,唯一的继女曹淑珍也因难产而不幸去世,只留她孑然一身。然而由于继女婿杜光荣一家三代将孝道接力,她又成为最幸运的人。
5月18日,记者走进刚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的洪雅县槽渔滩镇杜桂兰家,快过104岁生日的曹李氏在孙女们的陪伴下散散步、看电视,虽然耳背不怎么说话,但怡然安详都写在脸上。
曹淑珍去世后,父母早逝的杜光荣仍旧将曹李氏像亲母般奉养,续弦张仕珍也贤良淑德、夫唱妇随;满以为日子就这样和美下去,不料,曹李氏再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先后送走了杜光荣和张仕珍。正在乡亲都为曹李氏的晚年担忧时,杜光荣和张仕珍的孩子们接力赡养,甚至孙媳牟斌,还没娶进门,就先担起了照料责任。
龙生九子,性格各异,杜家姐弟却守孝如一,几十年间嫁娶迎新,这一家风都没有动摇,如何做到的?
艰苦岁月祖孙舐犊情深
杜清明是老幺,也是七姐弟中唯一的男孩,从小就被奶奶曹李氏格外“溺爱”。“爸爸身体不好,家里有点荤腥都给他留着,但爸爸也舍不得吃,拿给奶奶后,奶奶又偷偷喂给我。”杜清明回忆,他至今怀念一种叫糖豆的吃食,因为这是奶奶的拿手菜:玉米收获时,挑出最嫩的籽粒,过一下热水,再晾干储存。等到过年时,拿出来放在锅里炒了,再倒进熬化了的黄糖里,掺入一些玉米粉,玉米粒裹上糖衣和玉米粉,就成了最好吃却也极为有限的零食。
在过去口粮紧缺的时期,曹李氏拥有唯一的城镇户口,每月能分到20斤米,半斤油,这些成为一家10口宝贵的救命粮。
“我们小时候,包括我们的好几个孩子也是奶奶带大的。”杜清明说,虽然带孩子完全是放养,但在大事上,奶奶其实门儿清。外出上学、工作了,奶奶会告诉他们做人要老实、勤恳,朴素的语言却有着人生的智慧。由于杜光荣和张仕珍的父母都去世早,曹李氏成为孩子们唯一的祖辈;老人张开的羽翼,让他们的成长多了庇护和安心。
家教严格孩子品学兼优
张仕珍老家在山上村子里,尤为贫穷。很小就开始做农活的张仕珍没能读书断字,以此为恨事。也因此,张仕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看重。“过年妈妈只给两天假,初一和初二,过了这两天就读书写作业,看到我们打牌,她抡起棍子就要打。”大女儿杜桂兰回忆道。
杜清明14岁那年,父亲去世,张仕珍顾不上悲伤,丈夫下葬的第二天就又出现在秧田抢种水稻。“妈妈天不亮的时候,种自己家的自留地,天亮以后种公社的地挣工分,即便从早忙到晚,我们家都一直挣不够工分,经常要靠外地的姑姑接济,但即便如此,母亲从没让我们不读书。”杜桂兰说,“捉襟见肘的时候,三妹读高中,下面有的读初中,有的读小学,经常因为学费交不齐,被留校。但妈妈还是省吃俭用,靠卖鸡蛋、蔬菜坚持着。那时的鸡蛋,我们只有过生日才能吃一个。”
在严格的家教下,7子女中,三个考取中专或大学,第四代中,更有北大、北航等高校研究生。“看到孩子金榜题名,是妈妈最高兴、欣慰的。成为知识分子,也让我们在社会人伦更高层面懂得孝悌、做人的道理,更主动、自觉地去做好它。”杜清明说,“父亲去世时,特别叮嘱过好好照顾奶奶,母亲为了照顾奶奶,一天新房也没住就突发心肌梗塞辞世了。”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孝顺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杜清明认为,因为奶奶,大家族那么多小家庭虽然生活工作在不同省,却还能每年在春节时候相聚,老人是大家庭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所在。
点 评
在农村,居家养老依然是主流养老方式,照顾老人是公序良俗一大体现。衷心希望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永放光彩!
新闻推荐
洪雅县余坪镇符场中心小学是一所拥有80多年历史的农村小学,现有学生206名,其中留守儿童占一半以上。7月3日开始,16名联合利华的员工组成志愿者支教队,来到这里进行爱心支教活动。志愿者用轻...
洪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洪雅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