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仕忠认真编竹编。
3月22日,走进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一户农家院子,竹子、篾条、篾片、篾丝、竹编成品有序摆放,一位身穿蓝色工装,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全神贯注地用篾刀剖竹片。这位老人叫朱仕忠,今年72岁。5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并传承竹编传统手工艺,用双手编织出幸福美好的生活。
□程啸笑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梅 文/图
自学竹编 传承技艺
年少时,朱仕忠的家庭条件不好。在他的记忆里,父母总是天还没亮就出去干活,很晚才回家。
朱仕忠心疼父母,总想着能为父母分忧。16岁那年,一天,他在回家路上,偶然看到几位老人正在编竹编。经过一番询问了解后,他灵光一闪:编竹编卖,就可以补贴家用了呀!说干就干,朱仕忠认真向老人们取经,并每天坚持练习破竹、劈篾条、编织等技术。经过半年努力,朱仕忠终于“出师”了。
竹编是辛苦活,也是技术活。要把一根普通的竹子变成实用的竹编制品,要经过锯、切、剖、削、编等一系列工序。从破竹到劈篾条,要的是力气,讲的是技巧;把一根根篾条编织为成品,更需要耐心。竹子随刀而开,朱仕忠手持篾刀,将纤细的篾条接连划出,随后,一根根篾丝在他的指间来回穿梭,一会儿工夫,一个竹筲箕已初具雏形。
为保证竹编品质,在原料选择上,朱仕忠很讲究。他说,竹编原料以水竹为优,因为其不易生虫发霉,编织出来的成品经久耐用,也便于清洗。
“要把这竹子划成长短、粗细均匀的篾条,手要稳,还得沉下心来。”朱仕忠说,自己刚开始学这门手艺时,手被竹篾刮伤流血是家常便饭。如今,他的双手布满了厚茧,手指、手掌和手背都有被刮伤的痕迹。这些伤痕,记录着他度过的竹编时光。
竹编为友 幸福人生
朱仕忠曾经历过坎坷。2008年的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朱仕忠同往常一样,背着竹编制品去镇上卖。当他过马路时,一辆大货车飞驰而来,将他撞倒在地,他因此失去了左腿。朱仕忠一度心灰意冷。
或许是常年与竹为伴,骨子里有着同竹一样坚韧不拔的劲儿,朱仕忠决定乐观面对生活。在经过8个多月的休养后,他安上义肢,振作精神,重拾竹编技艺。
如今,朱仕忠夫妇同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子一起生活。平时,朱仕忠编好竹编制品,拿到镇上售卖,妻子和儿子、儿媳经营着5亩地的柑橘果园。现在,家里建了新房,买了小车,日子越过越甜。
“我现在一天能编五六个竹制品,一个月能卖3000多元,加上果园的收益,一年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儿子儿媳也很孝顺。”朱仕忠笑着说,“我以前编竹编,是为了谋生;如今,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爱好。竹编就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我很享受和‘他’在一起的过程。”
新闻推荐
花果为媒产业兴丹棱奋力冲刺成都都市圈美丽经济示范区网红打卡地——丹棱县幸福古村。丹棱县十里桃花源。美丽的丹棱新农...
丹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丹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