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杰
“疫情”是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急性疾病爆发现象。古代文献通常把瘟疫流行统称为“疫”“大疫”“时疫大行”等。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人们常常把瘟疫同蝗灾、陨石、疫病等祥异事件归结于天人感应,用于警醒当政者反省过失,施行仁政,造福百姓。
据文献记述,广安古代基本上每三年就会发生一次小规模瘟疫,每五年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瘟疫,但由于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争,造成了许多古籍文献资料的散佚,《广安州新志·祥异志》里仅记载了古代发生的7次疫病流行情况,其中明代2次,清代5次。
广安第一次有记载的疫病发生在“明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春疫”。到了明代晚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州大疫”。据各地文献统计表明,这两次疫病同时在四川大部分地区发生,春季成为疫病流行传播的重要时间段。
古代疫情的发生多与水、旱、风、震、虫、雹、饥、火、气候酷热、兵乱等自然灾异、社会变动相关,其中尤以兵乱最为严重,清代广安发生的5次严重疫病就有3次与战乱有关。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几十年间,四川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长期的兵连祸结导致田地荒芜,饥民遍地,人吃人现象时有发生。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南明军和农民起义军在广安激烈争战,四境之内民不聊生,渠江东岸的粮食、草木、树皮都被吃尽了,兵民只能以人肉为食。紧接着“顺治四年,饥燕巢木虎入城,大疫。有大头瘟,病者头肿,顷刻立死;有马眼瘟病者,目盲东西莫辨。有马蹄瘟,顷刻足肿如斗,鬼魅尽见,与人争道,夜聚室中,噪恬不休;有梦魂魔,人就枕隐隐摄魂去,疾呼可活,少刻不救;有持脸魔,黄昏时寒噤如水,面皮自脱,二物来时,形状模糊。梦魂魔,犹可驱逐;抹脸魔,必明火震鼓以守之”。初读这条记载,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疫病发生时的狰狞面目情形如同妖魔鬼怪现身作怪一般。这次疫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长期的战争导致的饥荒,以人肉为食,生态失衡。有研究者根据症状描述及流行背景进一步认为,当时广安州所流行的这种大头瘟、马眼瘟、马蹄瘟不是流行性传染病,而是严重的流行性营养缺乏症。因为这些民间俗称的病名是某病的几个典型症状,如水肿、视物不清等,病情发展到这个阶段,人就会很快死亡。无独有偶,《光绪丹棱县志》也记载,同年该县“连年大旱,斗米三十金。人不得耕,起而相食,骸骨满野。其存者又被魔疫,计无刁遗,如所谓摸脸魔、梦魂魔、大头瘟、马蹄瘟之类,盖劫杀之余也”。因此古代与大饥荒伴发的疫情中,既有流行性传染病,也有流行性非传染病,如普遍性的饥饿浮肿等现象。
清嘉庆前期爆发的川东北白莲教起义,波及面大,持续时间长,也造成了广安疫病发生。“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大疫,小儿黑痘死者千数。”痘麻此症,据文献记载可知主要危害儿童,死亡率很高。“黑痘”即为痘色淤黑的天花凶证。同期受白莲教乱波及的南充、中江等地也有此次小儿黑痘疫情发生。
古代广安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元夕后,土匪借饥煽众暴起劫掠,知州陈源麟差勇逮治,囹圄皆满,二月中旬始息。四五月风,瘟疫大作,传染甚速,乡镇道路僵仆枕藉,市无鬻棺,死者七八千人”。这次疫病发生与社会变动时间相距较短,匪乱是主要引发因素。在春夏之交,疫病随风迅速传播,危害极大,死亡人数极多,以至于市面上连棺材都买不到了。此前,还有记载同治七年(1869年),广安州也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痢疾,死亡五千多人。这些严重的传染病爆发后情形极其悲惨,一个人生病会传染一家,一个村子的人生病会波及全场镇,有的人与患者讲话就会被传染,有的人与患者接触也会被感染……早上需要医治的病人到处都是,晚上行巫祷告声音响彻田野,以至于庸医错误用药导致病人死去的事情常有发生,人口大量锐减后,官宦富贵人家甚至找不到一个健康的仆人。
此外,饮食不当与疫病发生是有紧密关系的,《广安州志》记载:“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朔望,大雪,次日日出,其光如环,中皆黑色,岁稔。夏五月,乡民辫发以无故被剪相惊,多佩符囊以禳之。又讹言鸡有毒,剖之,肠中白虫如断线,食者辄病。”不管天象如何诡异,仅就结果而言,食用瘟病的鸡肉、猪肉等肉类,是很容易引发疫病的,更不用说现代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食用那些未经检疫免疫的野生动物。
古人将发生在春夏季节的疫病统称为“风温”,发生在秋季的疫病称为“痢疾”,认为温病类外感急性热病多因冬季风寒保护不足引起,痢疾类急性传染病多因夏季饮食不当导致。温病适宜散风热而忌服用热药,痢疾适宜通利而忌服用补剂。疫病的爆发和传染难以预测、控制,但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总结出的这些中医治疗理论对今天防疫抗疫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琳)昨(26)日,省商务厅副厅长于滨一行莅眉,深入眉山天府新区、丹棱县、仁寿县和东坡区等地,实地走访调研眉山市部分...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