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朝运与考察人员交流垃圾治理经验。
“向群众说话,说一句是一句,句句算数;为群众办事,办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这句话是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的座右铭。从2004年担任龙鹄村党支部书记至今,14年来,罗朝运一直将这句座右铭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南针”。作为一位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他通过实干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带领村民建设美丽的新农村,将龙鹄村从曾经“脏乱差”的村落发展成为省级“四好村”。
2017年3月,罗朝运被丹棱县委授予“模范书记”称号;2017年,他当选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18年3月,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4月,入选“四川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改变垃圾“围村”
与“脏乱差”较劲
2004年初当选龙鹄村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的罗朝运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村里的环境卫生。龙鹄村是当地有名的特色水果村,柑橘类果树超过3000亩,也是当时丹棱县典型的“脏乱差”乡村:村里没有专门倒垃圾的地方,村民们将烂果随意倾倒在河道、公路旁,烂水果、烂纸袋、破塑料袋遇上刮大风,被卷得满天飞;生活垃圾倒在河边、桥下、竹林里,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不说,一到下雨天,泡沫、薄膜、塑料瓶等垃圾被冲到河里汇集,厚厚地覆盖在河面上,几乎看不到水面。河道被污染,臭气难闻,村民路过都要捂着鼻子。
2009年,省上出台政策要求大力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了让村民有倒垃圾的地方,村上决定修建垃圾池。由于垃圾池要修建在部分村民家附近,不少村民都不情愿。为此,罗朝运挨家挨户给村民做解释工作,苦口婆心地给村民讲道理。“当时垃圾池修到哪家村民的房子附近,哪家村民就坚决反对,赶我们走。”罗朝运说。
为了让村民理解、支持垃圾池的修建,罗朝运和村委会班子成员想了很多办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如组织群众开会、写标语、开广播。罗朝运还把关于环境治理的做法以及想法编成快板,自己带头上台表演,引领村民们传唱。“前前后后花了20多天时间宣传,效果很不错。通过这些努力,垃圾池的修建逐渐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罗朝运感慨地说。
解决难题
走出“龙鹄模式”
在垃圾池修建后不久,龙鹄村的管理又遇到了问题——垃圾池配备了保洁员,但村民不往垃圾池倒垃圾,保洁员也不用心清扫,投入了大笔资金,收效并不理想。
为此,罗朝运与村委会班子成员一起研究,参考外地的经验做法。2011年3月,他提出“因地制宜、分类减量、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龙鹄模式”——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生活习惯;实行承包责任制,每年招标确定承包人,按包干价给付报酬,村民们每月缴纳1元卫生费,短缺部分由村级资金补充。这种模式既解决了政府投入难、群众参与难、长效运作难的农村环境治理的几大难题,又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很快,“龙鹄模式”效果凸显。村民上心,垃圾归位,龙鹄村呈现出一幅“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态画卷,罗朝运也因此被称为“一元书记”。“龙鹄模式”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垃圾围村”的难题,这一做法迅速在丹棱县推广,后来又在全市、全省推广。
2015年12月,“龙鹄模式”接受住建部十部委的检查验收,受到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龙鹄模式”也成了全国农村垃圾治理的学习模范,20多个省市先后前来学习交流。
“全力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取得喜人成绩后的罗朝运并没有就此止步,“今后也将不忘初心,认真履职,带领村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为迎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10日,丹棱县科学粮油专业合作社和丹棱县兴农家庭农场一道,组织合作社社员开展稻田活捉鱼...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