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丹棱新闻 > 正文

退伍不褪色 平凡岗位展风采

来源:眉山日报 2018-07-31 07:45   https://www.yybnet.net/

陈涛白天在工厂上班,下班后便回村里处理“退役军人之家“日常事务,累并快乐着。任建搬运有机肥,送往农户家中。瞿应安正在为顾客擦鞋。

编者按:

“八一”建军节将至,本报记者走访了丹棱三位退伍军人,他们虽然已经退伍,却不改军人本色。他们把革命军人的优良品质融入各自工作、生活之中,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感染身边的人,做到退伍不褪色。

陈涛

从部队到企业 实干彰显军人本色

本报记者 林茂春 文/图

“17岁入伍,19岁退伍,虽然当兵只有两年的时间,对我而言却是一种蜕变。”回忆起当兵的日子,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4组33岁的退役军人陈涛感慨良多。严于律己、遵规守矩、守时守信……部队的锻炼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从家长眼中调皮捣蛋的“问题少年”,蜕变成了有担当、有作为的好青年。

“部队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陈涛坦言。“军人精神”也让他在退伍后的工作生活中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投身丹棱“工业”产业生产一线,为丹棱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组建桂花村退役军人之家,凝聚退役军人力量,助力桂花村乡村振兴。

彰显军人本色 恪尽职守扛起责任

7月26日7点30分,距离上班时间还有30分钟,陈涛便早早地来到公司煅造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不管是工作还是和朋友聚会,我都习惯提前一点过去,这是当兵教会我的。”陈涛说,军人守时的烙印在他身上尤为明显。凭借这个好习惯,陈涛也成为领导心中“不用担心”的靠谱员工。

由于提早上班,工作熟练度也比较高,陈涛在忙完自己的工作任务后总会自发帮助进度滞后的同事。“大家都是一个车间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陈涛说。军人的“集体意识”在他身上仍未褪色。“性格很好,哪个工作上有事情请他帮忙都是二话不说的,有些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地方,比如工具摆放是否安全、天然气炉点火时附近有没有人这些问题,他都会很注意,跟他一起工作很安心。”同事们纷纷赞扬,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然而,“军人精神”除了让陈涛受到大部分同事的喜欢之外,也会让部分人觉得他很“讨人嫌”。陈涛苦笑着说,军人守秩序这一点,让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插队这类不守秩序的事情时,就会义正辞严地指出来,纠正他人的行为,这也让部分人觉得他“多管闲事”。尽管如此,每次见到这类行为,他还是会忍不住出声提醒,“既然曾经是一名军人,就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他说。

两年的当兵经历烙印在陈涛身上的“军人精神”还有很多,他最感谢的还是当兵教会他敢闯敢拼。

2004年,陈涛退伍后经历了短暂的迷茫期,他先后尝试了理发、餐饮等行业,最终才发现机械制造产业才是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领域。凭借着一股军人身上勇于拼搏的干劲,陈涛到深圳、广州等地闯荡了多年。“如果是当兵之前的我,很可能会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地过完一生。”陈涛说。2008年4月,随着丹棱工业日益发展壮大,陈涛毅然选择回乡发展,希望能够为丹棱工业发展壮大尽一份力。站在近40摄氏度的生产车间内,陈涛满头大汗,脸上的笑容明亮灿烂,“集群规划的机械产业园区,完善的配套设施,高端的机器设备,流水作业的生产线……越来越多的高端优质企业选择入驻丹棱,相信以后丹棱工业会发展得更好。”他说。

凝聚军人合力 助力乡村发展

桂花村一共有76名退役军人。这两年,陈涛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退役军人的力量?今年2月13日,陈涛和桂花村两委一起想出了办法——全市首个“退役军人之家”在桂花村成立,这一举措搭建起了该村退役军人交流学习的平台,整合了退役军人群体力量,退役军人们将积极发挥“退伍不褪色”的“军人精神”,为桂花村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陈涛是“退役军人之家”的负责人之一,自“退役军人之家”成立以来,他白天在工厂上班,下班后便回村里处理“退役军人之家”日常事务,虽然忙碌,他却甘之如饴。“看到‘退役军人之家\’为村里做了一些实事,就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

7月2日,“退役军人之家”在桂花村抗洪救灾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让陈涛深感自豪。当天早上7点30分左右,陈涛刚到公司便收到了村里的紧急通知:“暴雨来袭,希望‘退役军人之家\’参与到抗洪救灾活动中来。”陈涛迅速向公司请了假,并电话召集在家的退役军人紧急集合,15分钟不到,10余名退役军人全部到齐,奔赴受灾一线。在漫水桥值守、排查隐患风险、清理路障、帮助受灾群众清理打扫房屋……大家分工有序,一直忙到下午2点,雨势渐小,抗洪救灾工作告一段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多亏了这些退役军人,行动快速、组织有序,抗洪救灾工作才能进行得如此高效。”村干部和群众纷纷为他们点赞。得到赞扬,陈涛十分欣喜,更下定决心要组织退役军人为桂花村发展做更多的事。

据了解,除了是村里巡逻治安、抗洪救灾的中坚力量之外,桂花村“退役军人之家”还积极参与推动该村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技术培训等,受到了村两委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强学习,结合自身特长为桂花村乡村振兴尽一分力。”陈涛说,这是身为退役军人应该做的,实际行动是践行“退伍不褪色”的军人精神的最好方式。

任建

发挥拼搏精神 扎根家乡生态农业

本报记者 方青卓 文/图

“入伏后,天气越来越热,趁着早晚天气凉爽,抓紧时间把有机肥送到农户家中。”初见任建时,他刚送完有机肥从农户家中回到万年村农资销售点。

任建,今年26岁,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人,2009年参军,2011年底退伍。一件迷彩短袖T恤,一条蓝色休闲裤,干净、利落、阳光,让人很难把他与农资经纪人联系在一起。

适应退伍新生活 迎接销售新挑战

“趁着年轻,一定要出去闯一闯。”退伍当年,任建血气方刚,他内心始终坚持着这样的理念,退伍后并未回到家乡,而是选择了前往成都打工。在成都做起了和当兵经历几乎不相干的销售工作。谈起初做销售时的情景,任建仍历历在目,“刚退伍回来当销售员,上班工作时需要穿西装,相较于之前在部队一直穿迷彩服,很不习惯。”穿西装是销售人员必须遵从的基本销售礼仪,任建多少有些无所适从,而销售工作在他心中同样没有太多概念,不过他不改军人本色,毅然迎难而上面对和适应崭新的生活。

入职后,任建接受公司安排的培训。魔鬼式的销售技巧特训,让他有种回到部队的错觉,很快他便适应了特训。“做销售工作也很辛苦的,整天为业务奔波,假期少加班多。”在他看来,完成销售份额跟当兵时完成训练任务颇有相似之处,就是需要顽强拼搏奋斗去完成既定目标。可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是在军队接受过钢铁般打磨的他第一次外出推销时,还是遇到了窘境,“第一次去客户公司谈业务,都走到客户办公室门口了,还是不敢抬起手敲门,十分紧张,面红耳赤的。”

任建说:“对我来说没有销售经验也是好事,学起来很快。只要踏实肯干不服输,时间长了,我也会像老业务员一样,干得得心应手。”正如任建所说,接触销售工作半年后,他的工作也逐渐风生水起。

开店销售有机肥 助力生态农业发展

“在外漂泊了近三年,还是有些想家。”在销售行业里兜兜转转,任建回到丹棱县一间主要生产有机肥的化工厂工作,在那里接触到了农资销售。销售技能日渐熟练的他,对农资却是陌生的,但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入门了农资销售。

仅仅入门是不够的,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任建在自学的同时还不断向有丰富农技知识的专人请教,了解了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样的作物、作物不同生长时期需要施用什么样的肥料、什么样的天气最合适施肥等知识。他一直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如今,他还在微信上添加了一些讲解农业知识的公众号。

从事农资销售后,任建十分关心农业发展。一次机缘巧合,他接触到了有机肥销售代理,萌生出自己开店销售有机肥的想法。

“我把店址选在万年村,想从家乡做起,先试试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015年,任建在万年村开始创业销售有机肥。其实,选址万年村也并非只是因为在家好开展业务,也是从小就深知村里常年使用化肥,希望推销有机肥,改善土壤情况。“起初开店销售有机肥时,店里可以说门口罗雀,一天最多能卖出10斤有机肥。“任建介绍到,有机肥市场竞争很大,农户不会轻易尝试新品种。经过不断推销,任建说动了少量农户开始使用自己代理销售的有机肥。经过实效对比,他代理销售的有机肥提高了作物产量,逐渐受到农户认可。如今,他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一天能卖出800斤左右有机肥。

“你这地要继续使用有机肥改善,不要再使用化肥了,明年产量还要往上涨。“在向农户销售有机肥时,任建仍不忘为农户讲解有机肥和土壤知识。”销售有机肥不仅是想挣钱,也想帮助村民奔小康,更想助力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为生态农业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瞿应安

心怀感恩回馈社会 一元钱擦鞋服务群众

本报记者 张丹梅 文/图

“老规矩,一元钱。”7月25日,在丹棱县新华书店外,今年72岁的瞿应安同往常一样为老顾客檫鞋。

退伍军人瞿应安是丹棱县丹棱镇人。1968年参军,3年的部队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军人精神。

自强不息 三次变故难不倒英雄汉

1971年,退伍后的瞿应安背着一身行囊回到了家乡,进入丹棱县农业局成为一名农技员,主要负责病虫防害、作物栽培技术推广。1982年,因国家政策变动,相关岗位被取消,瞿应安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变故——下岗。

下岗后的瞿应安有过短暂的悲观情绪,随后积极调整心态。“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不能颓废下去,应该向前看。”为了生存,一时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瞿应安选择边打零工边找工作。2000年,他经朋友介绍到马尔康修建隧道。在一次施工中,他的双腿被石头严重砸伤——这次变故导致瞿应安卧床半年后才能下地行走,直到现在双腿走路也不是很便利。“人生有太多变数,没想到我竟然成了一个残疾人。”眼前的瞿应安谈起过去的遭遇很平静。

双腿受伤后,重活干不了。2001年,不向生活屈服的瞿应安开始学习擦皮鞋,在街边摆起地摊做生意,平时再做些轻巧的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人们常说“越努力越幸运”,可是这句话,在瞿应安这儿似乎不灵验。2008年,还在为顾客擦鞋的瞿应安突发脑溢血,虽然抢救及时,但接下来四个月的时间,他瘫痪在床不能自理。

“生活越是不让我好过,我却要好好活给他看。”遭遇三次人生变故的瞿应安更加坚定了生活的信心,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随后,身体刚恢复一点,瞿应安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开始到城里摆摊擦鞋,一天都不缺席。

在坚强的毅力和不间断的劳动练习下,最终瞿应安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如今他看起来和正常人几乎没什么两样,许多街坊邻居都对他佩服不已。

感恩社会 一元擦鞋服务群众

在丹棱的街头巷尾,一提到瞿应安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说:“知道,就是新华书店外面那个老瞿嘛。”

“老瞿帮我擦鞋好多年了,一直都是收的一元钱。他这个人很不错,不愧是当过兵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瞿应安的一个老顾客称,现在物价上涨了,顾客们都喊他提价,老瞿却斩钉截铁地回绝了。

17年来,为何瞿应安擦鞋只收一元钱?

“困难的时候别人拉了我一把,该是我回馈社会的时候了。”瞿应安说收一元钱,确实赚不到钱,一年下来最多收入七八千元,但是已经足够他和老伴儿的生活开销。他希望用自己绵薄的力量为群众做好服务,回馈社会。

瞿应安说,之前家庭经济条件一直不好,儿子上大学都拿不出学费,靠擦鞋是完全不够的。那时,他身体不好,行动又不便,工作难找。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家工厂的老板给了他一份工作,整个工作期间对他非常照顾,让他和家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

“只要身体还能动,我都会一直坚持摆摊擦鞋为民服务。”17年的时间里,瞿应安一直坚持只收一元钱,他这种为民服务的精神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

【记者手记】

军装在身,他们是百折不挠的人民子弟兵;脱下军装,他们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在丹棱这片热土,活跃着一大批退伍军人。对他们而言,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他们选择回乡创业,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尽一分力;他们选择进厂做工,为家乡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选择街边摆摊,用勤劳的双手为群众服务……在人生道路中,他们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传承部队优良传统。他们身上的军人精神和对待生活、事业的精气神值得我们学习。

新闻推荐

丹棱创新工业园项目开工建设

工人们正在施工。本报讯(记者彭林文/图)“大家注意安全,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安全施工。”近日,位于丹棱县机械产业园区内的丹棱...

丹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退伍不褪色 平凡岗位展风采)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