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村庄幸福村。
本报记者 彭林 见习记者 方青卓 文/图
蓝天白云下,山间森林茂密绿意葱葱,村庄四周的果树果实累累,古木奇石土房、小桥流水石板,一幅生态画卷映入眼帘——这是人们行走在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的直观感受。作为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之一的幸福村,处处散发着令人向往的“绿色”魅力。
植绿 打造绿色家园
6月24日,站在幸福村村口,一眼望去,树木葱茏。“幸福村的山地、林地较多,辖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符军说。山上,有原始植被,也有村民种植的桃子树、李子树,这些山地、林木,为幸福村构建起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走进幸福村,深呼吸,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一棵高约五十米、枝繁叶茂的银杏树非常引人注目。银杏树干半人高处分为两杈,再长二、三十米高又合抱成一团,共同支撑起郁绿的树冠,树干结合处有无数枝丫缠绕,似亲密搂抱,像一对“老夫妻”幸福地相守着。
这棵银杏树被当地人称为“千年夫妻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知从何时起,村民开始传承先人之志,在自家房前屋后、山林中栽种花草或树木。”符军说。
为村庄“添绿”,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习惯。近年来,幸福村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生态树种的引进和引导栽植力度,在村中空地、村道两旁等处植绿。每年植树节前后,村民纷纷参加义务植树护绿活动。村里还会组建村级绿化管理和巡查队伍,邀请林业专家常态化指导和管护,确保造一处、活一片、绿一带。
销绿 促进村民增收
“种植果木,不仅为乡村增绿添彩,还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符军介绍,幸福村是一个“无粮村”,村里95%的农户都在种植脆红李,部分农户还种植了柑橘、樱桃等高效经济作物,果树种植面积达4200亩,水果产业成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村子美了,水果产业兴了,农家乐、家庭农场和果蔬采摘体验园开办了,一年四季,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游玩品果,村民的腰包自然也鼓了。“乡村绿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实现了共赢发展。”符军说。
近年来,幸福村重点挖掘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在发展好果树种植的同时,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全面保护原生态自然风貌,鼓励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第三产业。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感受这里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民俗、古朴的民宿和游行步道,让人流连忘返。”来自成都的游客刘强赞叹道,这是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据悉,自景区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0万余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惜绿 推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带来了绿色经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共生共荣才能推进可持续发展。”符军说。
“以前处理垃圾的方式很随意,有的村民干脆把垃圾丢在田间地头,一到夏天恶臭难闻。”村民王娟说,现在,村里放置了大量环保垃圾桶,还设置了垃圾池,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村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不再乱扔垃圾了。”
如今的幸福村,拥有一个日处理80立方米的“PASG污水处理工艺”污水集中处理站,建成沼气池160个、污水处理池18个,垃圾池45个,全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水清了,路净了,环境更好了,住得也更舒心了。”符军说。
做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是幸福村珍惜绿色家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幸福村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勾勒出了一幅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下一步,该村将“以绿为媒”,增添举措,继续美家乡富村民,让游人体验“春来品茶、夏来避暑、秋来观叶、冬来赏雪”的慢享绿色生活,守望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张丹梅)近日,丹棱县林业局“绿色双创”宣传月巡回宣讲活动走进该县石桥乡,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林业相关法律法规...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