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群众说话,说一句是一句,句句算数;为群众办事,办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这句话是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的座右铭。从2004年至今,罗朝运担任龙鹄村党支部书记已经13年了,这句座右铭一直是他行为处事的“指南针”。
13年来,龙鹄村从一个“脏乱差”的村落成为了省级“四好村”,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小村庄变成了产业发达、农旅结合的新农村……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美好画卷已徐徐展开。
村民+市场
美化乡村的“一元书记”
昨(19)日,来到龙鹄村,看到错落有致的房舍清爽干净,平坦宽敞的村道明净整洁。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村里到处都是白色垃圾,龙鹄湖里阵阵恶臭,老百姓生产生活苦不堪言。”罗朝运说。
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从2009年开始,罗朝运先后探索了多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雇佣保洁员、发动村组干部清理垃圾……多次尝试却只是“治标不治本”,这让罗朝运忧心不已。
2011年3月,在罗朝运的不懈努力下,龙鹄村终于探索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核心在于村民自治和市场运作。”罗朝运说,通过公开竞标,由村民选出保洁承包人,负责村上的垃圾收集和转运,“不怕不尽心”;承包费由村民每人每月缴纳一元钱建立村保洁资金库,不够的部分则由村集体经济补贴,“不怕村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这一模式走出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困境,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持难的问题,龙鹄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优秀经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罗朝运也因此被称为“一元书记”。
如今,龙鹄村每家每户都有3个分类垃圾桶,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村里还专门编写了垃圾分类顺口溜,几乎每个村民都记得滚瓜烂熟。
这几天,罗朝运正张罗着改造提升“龙鹄模式”——给垃圾池加门加盖,防止雨天雨水冲刷污水流出造成二次污染。
党建+产业
心系发展的基层党员
以前,龙鹄村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投入高、收入低,老百姓生活并不富裕。2005年,丹棱县大力鼓励发展“不知火”产业,对成片高换或栽植“不知火”的农户予以补助,村民们却顾虑多不敢轻易行动。为解决老百姓的顾虑,罗朝运带头高换,将自家的500余株桔橙高换成了“不知火”等优质桔橙,为“不放心”的老百姓“试水”,并积极引导党员种植大户品改。全村老百姓“壮了胆”,纷纷主动品改。如今,龙鹄村形成了以“不知火”、葡萄为主的主导产业。
2016年,龙鹄村桔橙种植面积达1900亩,共有370户从业户,产值1330万;葡萄种植面积600亩,共有160户从业户,产值300万。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万元,是2012年的2倍。龙鹄村从过去的“土砖房、烂包田、荒山坡”变成了如今的“小洋楼、微田园、花果山”,罗朝运功不可没。罗朝运常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他始终注重党建引领,党员带头,这也是他身为共产党人的理念和信仰。
为了干群关系更加紧密,罗朝运在全村创新实行了党员奉献积分制,组织党员在思想、感情、生产、生活方面开展“四联系”。全村59名党员,除老弱病残党员外,全部联系了5-10户农户,达到了联系全覆盖,筑牢了党在基层的基石。龙鹄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龙鹄村正在积极打造军旅特色小镇,推进一三融合发展。村里的党员在推动项目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久后,罗朝运就要去成都参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了,除了履行一名党代表应尽的职责,罗朝运还给自己定下了“参会小目标”。“我想把龙鹄村的经验和做法传递给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村落,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代表的责任和担当。”他说。
新闻推荐
朱莉一行在天际陶瓷详细了解企业“煤改气”工作推进情况。本报讯(记者彭林文/图)昨(15)日,丹棱县委书记朱莉率队调研工业企业“煤改气”工作,进一步了解“煤改气”工作推进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副县长吉...
丹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