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平
三、黄庭坚特别推崇杜甫两川夔峡诗与大雅堂之文化意义
作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其文学思想也受到诗文革新运动的深刻影响。北宋前期“西昆体”诗盛行之时,情感真挚,信笔直书,“不避粗硬,不讳朴野”的杜诗被斥为俗气而受到打压,刘邠《中山诗话》记载说:“杨大年(杨亿)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欧苏等人对杜甫的提倡,改变了时代风气。与苏轼相似的政见和遭际使黄庭坚对杜甫十分敬仰,这是大雅堂修建的思想基础。
大雅堂酝酿修建的过程,其实是黄庭坚对诗圣和大雅文化精神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他大力提倡学习杜甫,每每倡导大雅诗风。
他称赞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国在多艰日,人如大雅诗。”(《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其二)“公心两无累,忧国爱元元。”(其四)。又赞美苏轼之甥柳闳(字展如):“我今见诸孙,风味窥大雅。大雅久不作,图王忽成霸。”(《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学,故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八字作诗赠之》其五)
早在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时,黄庭坚作《古诗二首上苏子瞻》相寄赠,诗中以高大的青松喻东坡,而同时以小草自喻:“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表达对大文豪苏轼的景仰和师事的愿望。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字之交。
元丰二年(1079),山谷与友人讨论学杜方法的诗歌中,对杜甫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可以见出其深刻的认识。诗云: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阍悠邈开关键,虎穴深忱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诗中强调了继承国风的纯正、史笔、忠义等诗圣大雅要素,更提出了升堂入室的学习境界,大雅堂可谓呼之欲出矣。
在此诗中,黄庭坚已经将杜甫精神从诗歌加以扩展,揭示其所具有的国风的纯正、历史的记录和儒家忠义观念等特点,已经概括了其所具备的中国大雅文化精神基本要素,可以见出其深刻理解。黄庭坚同时强调学习杜甫必须仔细钻研,以达升堂入室的境界,可以说大雅堂在此已具雏形,呼之欲出矣。
如前所述,大雅堂之厅堂,是将比喻之词具象化,其典出于《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原意是说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刚毅,演奏乐器富于激情,一天,他在孔子家门鼓瑟,孔子说,子路为什么要在我家弹奏这样的音乐呢?弟子们听出孔子的不满,都对子路不敬。孔子于是又解释道:“他在音乐方面已经入门了,而且有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没有达到非常高深的境地。”从此,人们便用升堂入室来比喻学问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而达到更高境界和水平。
“升堂入室”也可作“登堂入室”,进而还用作划分不同层次品第的标准。如《汉书艺文志》:“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梁代钟嵘《诗品》依照其诗歌美学理论分古今作者为三品,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六十九人。已具备诗人登堂入室性质,而唐末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更是一个序列严明的诗人风格门派主宾座次表。张为将唐诗人分为广大教化、高古奥逸、清奇雅正、清奇僻苦、博解宏拔、瑰奇美丽等六大门派,白居易孟云卿李益鲍溶孟郊武元衡等为其代表性的领袖人物,即所谓主者,余有升堂、入室、及门之殊,皆所谓客也。高于入室者还有所谓上入室,低于升堂者还有及门,这对宋人有极大影响。如李调元《诗人主客图序》所指出:“宋人诗派之说实本于此”可谓一语中的。
黄庭坚之时,尚无江西诗派的名称,所谓“一祖三宗”的概念也尚未提出,但黄庭坚学习杜甫力求超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却是十分明确的。这当然缘于其对杜诗思想内容与人文价值的深刻体悟,他多次高度评价杜甫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每每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题韩忠献诗杜正献草书》)“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潘子真诗话》“山谷论杜甫韩诗”条)因此“欲学诗,老杜足矣”。(《跋老杜诗》)
黄庭坚还直接以杜甫后生自居,《观崇德君墨竹歌》不无自得地说:“见我好吟爱画胜他人,直谓子美当前身。”可见其无限景仰,以学习杜甫为荣。
随着北宋后期政治斗争的加剧,诗人所处的环境日趋险恶,受到更大的迫害,绍圣元年(1094年)岁末,黄庭坚因参修《神宗实录》被责“疵诋先烈,变乱事实”,遂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黄庭坚抵达贬所,至元符三年(1100年)出峡东归,黄庭坚在蜀中生活约六年左右。入蜀的经历使他对杜甫诗歌艺术尤其是两川夔峡诗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元符元年,黄庭坚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云:“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所为也。”书刻杜甫巴蜀诗以传承中国大雅文化真精神的心愿油然而生,“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黄庭坚在蜀期间,并未因贬谪而消沉,而是广为结交巴蜀名士,积极从事文化教育与传播活动,丹棱奇士杨素翁长途跋涉,慕名拜求,真诚之心打动涪翁,遂相约定书诗刻石,从而促成了大雅堂的建设,也成就了一段中国大雅文化的千古佳话。
在《大雅堂记》中,黄庭坚除了介绍杨素和自己萌生修建的过程外,有一段话特别重要,不可忽视,他表达了此时黄庭坚对杜甫的最新最全面理解,为何取名大雅,杜甫何以能够担当大雅等问题皆迎刃而解。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
这里所讲诗骚之深广自然是前文所阐述风雅之传统,统括精神内涵与形式风格两方面,缺一不可,最可玩味者“无意于文”,应该如何理解呢?杜甫有句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此之谓也。其实质意义就是说无论是在内容和格律形式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越过了刻意追求的阶段,已经达到自然而然、随心所欲、返璞归真、出神入化的境界,杜甫四十八岁入蜀之后尤其在夔州后的诗作堪为其典范。故黄庭坚与友人讨论中屡屡论及,《与王观复书》曰:
“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
“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黄庭坚对杜甫后期诗作的认识和评价,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南宋后期的张戒对江西诗派和黄庭坚本人虽都多有不满,但在此点上却认识一致,其《岁寒堂诗话》认为“鲁直专学子美”,同时又指出“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与黄庭坚学杜须结合《诗骚》的主张相近,张戒认为“子美诗奄有古今,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又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评,认为“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而之所以将陶渊明与杜甫并列思无邪者,不事工巧、无意为文,近于国风词婉意微,不迫不露是很重要一个原因。
徽宗建国元年(1101年)苏东坡去世,黄庭坚十分悲痛,特地作《跋子瞻和陶诗》相吊,诗云:“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概述东坡贬谪生涯与艺术渊源,娓娓道来,简洁凝练,十分含蓄,却由此透出其无限沉痛悲愤之情。“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一联,用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诗尾联“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长相见”词语,这是被人批评过的所谓俗语,黄庭坚不避而借用之,同样,杜甫此诗之首联“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其典出自汉代东方朔《海内十洲记》:“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膏,名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刀剑断折之金。”杜甫以煎胶续弦隐喻超俗的朋友交情,可算是无一字无来处的范例,黄庭坚借用来直接用于评价杜甫非凡的地位。在《<老杜浣花溪图>引》诗中,他评杜甫“探道欲度羲黄前,论诗未觉《国风》远。……常使诗人拜画图, 煎胶续弦千古无。”由此可以看出《大雅堂记》中论杜甫“无意于文”与江西诗派所倡导以俗为雅的主张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张戒还是赞同对黄庭坚有关杜甫的看法,《岁寒堂诗话》有多处关于《大雅堂记》的评论。指出:“杜子美吐词措意每如此,古今诗人所不及也,山谷晚作《大雅堂记》,谓子美诗好处,正在无意而意已至。”“山谷晚作《大雅堂记》,谓子美死四百年,后来名世之人,不无其人,然而未有能升子美之堂者,此论不为过。”并且高度评价黄庭坚对于传播弘扬杜甫精神的贡献。“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发明。”
关于黄庭坚学杜及创作之具体得失,学界一直争论不已,见仁见智,有关丹棱大雅堂的具体完成时间,诗碑是否完全刻成,以及最后毁坏的时间、碑刻的下落等都还有不少争议和疑问,可以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但是,人们对于黄庭坚学杜本身及其影响却是充分肯定的,丹棱大雅堂在历史上也确实是客观存在,且是唯一以真正中国大雅文化为内涵的建筑。大雅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和标志,各类以之命名者难以统计,而丹棱大雅堂作为其原生地所具有的正宗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也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后世将黄庭坚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道,作为配祀供奉于成都杜甫草堂正殿之工部祠,接受人们的礼拜瞻仰。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冯至先生《杜甫传》曾经说过一段饱含深情的话,他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可以忽略其生地和死地,却总也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黄庭坚得以被草堂圣地纳入,真正进入了其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大雅之堂,不仅如此,20世纪末,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还根据黄庭坚的记载和创意,将草堂博物馆大厅命名为大雅堂,这一切,都说明大雅堂的影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人们是将黄庭坚视为继承诗圣衣钵的传人,其名字也由此光耀后世。而丹棱名士杨素翁,当年与黄庭坚合作具体修建大雅堂,对于弘扬杜甫精神与中国大雅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样不应被忽视。
四、大雅堂重建与当代大雅文化家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意义
历经千年风雨,丹棱大雅堂对于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修大雅堂则是当地父老乡亲的夙愿,地方历届领导和大批有识之士长期为之努力,进行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策划宣传等多方面的准备。经过长期的酝酿,2011年,丹棱县委和政府以极大的胆识和魄力,顺应民意,抓住机遇,启动大雅家园建设工程,而重修大雅堂为其核心。丹棱人民的梦想不仅由此实现,更可以此为龙头,深化内涵发展,带动整个经济文化工作。
大雅堂的得名是杜甫两川夔峡诗,其所蕴含的中华大雅文化内涵是大雅堂的灵魂和精髓,在重建的大雅堂中必须得到鲜明的展现、传承与弘扬。大雅文化建设,若只有一个大雅堂的空殿,则可谓徒有其表,名不副实,而恢复当年杜甫诗歌碑刻,又面临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必须经过细致的科学论证,逐步成熟推进,非一日之功可就,《大雅堂杜甫两川夔峡诗选》正是在此背景下得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此为载体,有助于增进世人对杜甫精神、杜甫与巴蜀文化等关系的了解,可以更广泛地介绍大雅堂,传播中国大雅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社会效果与影响。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丹棱全县上下齐心,动员组织,整合力量,县老年诗书研究会大雅堂研究课题组的同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从选目数量、具体篇目到编注体例等,均颇费踌躇,一丝不苟,甚为严谨。仅选目确定一项,就可谓历尽辛劳。杜甫两川夔峡诗,作品近千,首首精品,当年黄庭坚“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藏蜀中好文喜事之家。”实际上未必尽书,更未必全部刊刻,因此,编者综合各方因素,沿袭《诗三百》、《唐诗三百首》以及大雅堂刻石三百方的文献记载,决定在其中选诗三百首,可谓明智。但是,如何确定具体选目,依然很费思量,丹棱县委高度重视,十分慎重,初选诗目后于2012年初派汪克方老先生和县委宣传部一行专程来成都邀请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杜甫学会领导专家赴丹棱,与编写组成员一起商讨,其后又多次征求意见,编写组最初从有利于书写刻石角度出发,在杜甫巴蜀诗歌名篇中偏重于篇目短小者,这样考虑的优点可以使大多杜甫所擅长之五、七言律绝名篇得以纳入,但却使少量长篇古体佳作受到限制,还有的长篇巨制也不可或缺,经过反复斟酌,并结合现存的黄庭坚《杜诗笺》篇目,数易其稿而最后确定。
从所选篇目来看,该书大致可以一窥杜甫巴蜀诗作博大精深人文情怀与炉火纯青艺术风貌之一斑。其所涉猎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抒写情感真挚而深刻,尖锐的现实社会矛盾斗争与民生疾苦,厚重的巴蜀历史文化与天府风土人情、思古之幽情、历史之记录,从君国大事到朋友手足,从民族关系到夫妇人伦,山鸟山花、自然生态,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关爱与忧患,可谓无所不及。维护人间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和谐发展,如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言:“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杜诗所代表的大雅文化基本内涵,梁启超所谓“情圣”的丰富情感与鞭辟入里、毫不走样的艺术表达力,均可在这其中体会到。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本《大雅堂杜甫两川夔峡诗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达到了编选的宗旨和初衷。
该书在底本选择和体例等方面也有其特色,诗歌文本及作品编年主要依据杨伦《杜诗镜铨》,这当然是因《杜诗镜铨》自有其优点,如郭绍虞评曰:“以精简著称。不穿凿,不附会,不矜奇,不逞博,而平正通达,自使少陵精神跃然纸上。”同时参以仇兆鳌《杜诗详注》,题解、注释简洁扼要,对诗歌背景、典故僻词等略加提示,点到为止,不繁琐考证,也不强作解人,留给读者咀嚼回味空间,因而适应面广,有利于普及传播。
当然,由于编者大多并非长期致力于研制的学者,出于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爱好与热情,有的注释未必十分准确规范,选注篇目也还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些都不影响本书的特殊价值,在我有限的阅读记忆中,杜甫选本无计其数,专门从两川夔峡诗角度进行研究者也数量众多,但此前尚未见到由此角度提供专题选注文本者,读者除了了解杜诗特点,了解中国大雅文化之外,同时也会对杜诗与巴蜀文化特殊互动关系有新的认识,由此凸显出编选该书的又一重大意义所在。
大雅文化由先秦儒家启其端,于四方风俗观王政兴衰,无论政事大小,从天下郡国大事下到小民生计哀乐,皆紧密相连,经杜甫一脉相承而发扬光大,当代丹棱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大雅文化内涵,作出新的阐释:“有容乃大,和美为雅”,体现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富于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心底无私方能海阔天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百姓和美幸福事比天大,这是雅的前提和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高科技使生活更为便捷,但人类社会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诗圣忧患终生的贫富悬殊和深恶痛绝的聚敛贪腐远未消除,呼唤公平正义,仁爱良知的理想远未达到。因此,其所代表的中华大雅文化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有其意义,它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和人类心灵家园建设息息相关。
此书的出版,顺应这一时代需求,内涵深邃丰富,语词明白晓畅、雅俗共赏,为地方文化建设与大雅文化精神的传承弘扬作出实际贡献,一册在手,品阅玩味,增无穷雅趣,助诗意栖居,若仁人君子知而行之,则可助古老文明之复兴、世风陋俗之移易,则可免荒诞无度、缥缈恍惚近若走肉行尸,精神充实而有所皈依。此真可谓大雅矣!
谨以此文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是为序。
新闻推荐
广袤的农村,白色垃圾、畜禽粪便、生活污水怎么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是农村水污染的重要源头,这也是一直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破解?2个多月前,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等10余个国家的几十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