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勇军
丹棱县石桥乡位于丹棱县城西北,距丹棱县城13公里,幅员面积23.28平方公里,辖麻柳、界牌、黄山、元山4个行政村,皆为市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乡以增加扶贫对象收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充分依托联系县领导、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力量,制定发展规划,健全脱贫机制,强化脱贫责任,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脱贫故事 以一带七的脱贫奇迹
丹棱县石桥乡麻柳村2组43岁的贫困户王丛云,全家7口人,其中72岁的母亲患有长期慢性病,父亲和弟弟以及妻子均为残疾人,根本无法劳作。一双儿女正在上学,女儿高中,儿子初中。一家7口,只有一个劳动力,王丛云要独自担起全家生活重担,压力很大,家庭经济情况一直没有好转。
在此次脱贫攻坚工作中,王丛云一家被列为贫困户,石桥乡及县级相关单位对其进行了结对帮扶。对于家中残疾和患有疾病的成员进行了低保政策兜底,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扶持,提供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和补充医疗保险补贴。
“政策兜底只能解燃眉之急,从长远看,要让王丛云一家彻底摆脱贫困,还得从产业上下功夫。”石桥乡政府负责人介绍,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得知王丛云特别勤劳,且其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他种植有一定规模的桃树和柑橘,但由于经济压力过大,王丛云不得不放弃家里的果林而外出打工。因为疏于管理,王丛云的水果产量低、品质差,几乎没有收入。经过帮扶人员的深入分析,最终和王丛云达成了共识,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家里的产业必须发展起来。因此,王丛云农闲外出打工,农忙则在家搞果园管理。
常年在外打工,水果种植技术缺乏,加之家庭经济开销大,王丛云并没有积蓄进行种植投入。针对技术和资金的薄弱环节,石桥乡和对口联系部门千方百计对其进行帮扶。多次组织相关种植技术培训,同时联系种植能手深入田间为王丛云的果林“把脉问诊”,施肥、防虫、疏果,每一个技术流程都不落下。同时,石桥乡和联系部门还不定时免费赠送给他肥料、高换枝条等农资。
在乡镇及对口帮扶部门的切实帮扶下,今年王丛云的脆红桃收益近2万元。同时,在去年高换的400株丹棱最新桔橙品种“大雅柑”也成功挂果,预计今年将有不错的收益。这样一来,王丛云今年的打工收入加上果园收入,已经成功脱贫。而等到“大雅柑”进入盛产期,单这一项王丛云的年收入就将达到10万元,确保脱贫不返贫。
扶贫路径 立足实际真抓实干
精准识别、***,贫困户王丛云一家的脱贫案例,是石桥乡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典型。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石桥乡以市委和县委相关决策为导向,不断攻坚克难,切实贯彻落实,立足本乡镇实际,坚定不移抓落实,千方百计推动工作惠及贫困群众。
经过深入调研,石桥乡因自然条件差,产业优势不突出,同时,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而致贫。针对致贫原因,石桥乡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夯实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投入资金3362.38万元,进行水库改造、整治山坪塘、面源污染治理、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上半年,该乡已投入资金977.48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夯实了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受益群众4000余人。
同时,通过“五个一批”减贫行动,严格按照“入户调查、拟选对象、精准扶持、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的贫困人口退出程序,2015年全乡共减贫46户110人,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四个贫困村均摆脱了“空壳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四个村共实现村集体收入25460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62元,比上年增加1130元,增长率9.9%。
2016年上半年全乡共减贫44户11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1.1%。4个贫困村2016年上半年共实现村集体收入22600元。上半年,该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7.0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60.64元,增长率10%。
新闻推荐
受委托,我司定于2016年12月9日16时在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417号三楼拍卖厅对以下标的进行公开拍卖,现将相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拍卖标的1、位于丹棱县杨场镇狮子村1组(麻妹子)1-12栋房屋、水泵房及坐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