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华(右一)察看不知火生长情况。
编者按:
今年以来,四川省开展了“身边雷锋 时代榜样——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争当‘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主题实践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双争”活动先进事迹报道,旨在挖掘眉山市各行各业涌现出的爱岗敬业先进典型,用典型事迹感动群众,用榜样力量感召社会,在全市掀起新一轮学习雷锋、敬业奉献的热潮。
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农业发展先进集体;2014年被评为省级园林示范区;2015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近年来,丹棱县杨场镇狮子村获得了多项荣誉,而这背后,则凝聚着一个人的心血与汗水。他,就是获得国家农业部“百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荣誉称号的该村党支部书记邓树华。
从1989年担任村干部至今,27年来,邓树华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不悔追求。特别是担任狮子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团结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全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抓好班子筑堡垒
“班子不团结,村民不信任,村子怎么能发展?”作为基层干部,多年的工作实践让邓树华深刻认识到,村子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而加强班子团结,更是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抓手。
为此,邓树华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坚持商量定事的原则,始终以大局为重,尽力维护班子团结,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他始终坚持“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工作原则,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为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他带领村领导班子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狮子村长期以来存在的“村民集体意识淡薄”和“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但受限于传统乡村治理管理模式,缺乏有效渠道参与村务管理”的“两难”问题,邓树华以“支部引领、群众参与、集中活动、常态治理”为主要内容,以“发挥引领力、培养自治力、促进生产力、提升凝聚力”为目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坚持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中心工作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等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确定活动主题,通过开展活动引领群众跟党走。同时,强化组织引领,坚持干部群众“两个主体”和台上台下“两个话筒”,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
在邓树华的带领下,狮子村成立了党员先锋队、治安巡逻队、文艺宣传队等6支队伍;而每月18日开展的“党群集中活动日”活动,更让群众直接参与议事、村庄共治和村务管理,使该村的村容村貌不断向好,干群关系融洽和谐。53岁的村民瞿加容兴奋地说,“自从开展‘党群集中活动日\’活动,现在不需要通知,村民就会自发前来参加,村子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夯实基础促增收
有了凝心力,邓树华更注重村里的基础建设和长远发展。为此,他积极争取下派单位、挂点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推进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千方百计为村民办实事。2015年,该村硬化道路8公里;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做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修建了1个尿液集中池,成立了1支抽施粪队;完成了建新拆旧复垦50亩,全村沟渠维修及掏淤8000米。
同时,在全面分析本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邓树华带领村两委干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让群众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对农作物和水果进行品种改良的重要性。一方面,积极发挥“支部+协会”的作用,将致富带头人科美农场业主骆美霖培养成党员,在栽种、管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关键技术上加强对社员的指导,利用其路熟门广的优势,当起农民的“经纪人”,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多次邀请农业局、科协的专家到村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和科技下村活动,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仅2015年,就组织开展农村果树种植技术培训6期,参训村民达3000人次,引进“不知火”留树保鲜技术推广3000余亩。
在邓树华的带动下,如今的狮子村已发展“不知火”、“青见”、“爱媛38号”等优质柑桔3000余亩,优质葡萄1600亩。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00元。“村支书虽然‘官\’很小,但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责任很大,不能有一丝松懈!”邓树华说,推进村子发展、帮助村民增收,是他的责任所在。
新闻推荐
全面提升仓储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一行莅丹调研
任正晓一行调研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低温库建设情况。本报讯(记者林茂春文/图)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率调研组一行莅临丹棱县,调研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低温...
丹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丹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