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员(中)正耐心地进行调解。
编者按
农村里不时会发生一些涉及土地、邻里相处、赡养父母等的各类纠纷。如果不及时处理,矛盾就会越积越深,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眉山市东坡区盘鳌乡充分发挥乡调解委员会作用,依法化解矛盾。仅今年以来,就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余起,实现调解率和成功率两个100%。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本报今日推出的这篇报道,撷选了几个调解故事,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大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瞿艳华 陈卫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 文/图
故事一
制止过激行为助死者家属成功索赔
“要不是你们费尽心思调解,我这笔伤亡赔偿款不可能拿到!”近日,当眉山市东坡区盘鳌乡大佛村二组死者陈某的家属接过赔偿款时,激动不已地对乡调解委员会的干部说。
陈某生前一直在丹棱县某建筑公司务工。今年初,一次意外事故发生,致使陈某当场死亡。陈某家属在向该建筑公司讨要说法时,双方就赔偿问题难以协商一致,甚至动武。正在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之时,盘鳌乡调委会负责人与村干部及时赶到了现场,在制止过激行为,稳定当事人情绪的同时,安抚慰问死者亲戚,认真倾听他们诉求。调解委员会的干部告诉死者家属,动武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依法维权才是化解矛盾的正道。
调委会苦口婆心地进行调解,并根据伤亡事故原由和死者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反复与该建筑公司协商,促使双方达成解决协议:建筑公司赔偿死者家属安葬费2万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54万元,困难补助7万元,总计63万元。公司当场按协议全额支付了赔偿款项。
故事二
三兄弟解开心结合力赡养父母
盘鳌乡盘鳌村一组72岁的邹某和老伴向乡调委会反映:他和老伴育有3个儿子,已各自成家。他同老伴一直单独生活,在前些年有劳力的时候,还能自给自足。但随着近年来老两口年龄逐渐增大,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因此要求儿子们赡养。可就在分摊耕种老两口承包地的时候,3个儿子意见不一,久拖不决,以致老人的赡养问题迟迟不能落实。
根据老人的诉求,调委会成员分头深入到老人的3个儿子家中,逐一摆谈,并根据问题症结,将兄弟3人带到老人的承包地,解决了分摊耕种问题。3个儿子都表示乐意承担赡养二老的责任,每人每年支付父母2000元赡养费。
故事三
化解林地边界纠纷两家人握手言和
盘鳌乡郑湾村村民邵某甲与邵某乙,既是同姓的地邻,又是亲属,可就是因为林地边界上发生的纠纷,使双方关系闹得很僵。
邵某甲与邵某乙林地相连。今年2月,邵某乙为了清理荒山,在烧山时不慎将邵某甲的竹林烧毁了一些,双方因此心里产生疙瘩。虽经村干部调解,但就是没有谈拢。
就在这时,由于邵某乙要修羊圈,正好要动到邵某甲的一块坡地。于是,邵某乙决定用自己的土地与邵某甲调换。刚开始协商时,邵某甲也勉强同意。后因邵某甲的家人反对,以边界烧毁的竹林尚未赔偿为理由反悔,使得邵某乙的羊圈也就无法动工。双方不欢而散。
事情反映到乡政府后,乡调委会、乡林业站和村组干部决定以解决边界纠纷为突破口。大家一同来到事发现场,针对症结进行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邵某乙同意赔偿邵某甲2000元毁竹损失费,邵某甲也同意掉换坡地让邵某乙新修羊圈。
新闻推荐
钻孔增氧 深施有机肥 丹棱农民科学打造“不知火”标准化示范园
“轰…轰…轰…”近日,记者刚到眉山市丹棱县板桥村1组村民赵泽如果园旁边,就听见一声接一声刺耳的轰鸣声,寻声望去,隐约看见果园里有人正在忙碌的工作着,走近一看,个个流流夹背。原来赵泽如和村民正在...
丹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