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平
7月30日,本报以《行情遇冷 丹棱蚕茧业危机显现》为题,报道了丹棱蚕茧业遭遇低迷行情的现状,引起不少业界人士的关注。业界人士认为,丹棱蚕桑产业要突破困局,从外到内应做好三件事:一是桑园综合开发,二是开发蚕桑外围产品(桑果、桑茶等),三是发展丝织核心产业。
要做到前两点相对简单,丹棱县农业局已经开始尝试,比如在桑园中套种黑麦草和榨菜等。然而综合来看,要让蚕茧业走上复兴之路,还是要在提升蚕茧质量和蚕丝制品开发上做文章。
捋顺收购优化基地从源头提升蚕茧质量
针对收购市场混乱的现状,今年丹棱蚕桑协会采取了新的对策。
协会与本地几个较大规模的茧贩达成了合作协议,各方以现金入股成为股东,抱团共同做大收购生意。按照协议,收购必须定等级定标准,并按照收购到的蚕茧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红。“实行了两季了,效果还不错,没有了恶性竞争,也不用劳心费神去琢磨收购价定多少了。”丹棱县蚕桑协会会长雷春勤说。
在优化收购秩序之后,雷春勤认为,要提高蚕茧质量,还需要做好基地建设和技术支持。南充市农科院蚕桑专家刘刚认为,其中,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很重要,他举了一正一反两个例子。
“南充的蚕桑主产区有二三十家加工企业,加工基本能稳起。但这些企业搞多元经营,在蚕桑一体化上不够投入,只管把蚕茧收购了进行加工,不管桑园建设、技术指导,导致蚕茧质量偏低,收购价也对蚕农没有吸引力。3A—4A蚕茧期货市场卖30万元/吨,5A以上的36万元/吨,但是因为质量提不起来,村民总是卖不起价,自然纷纷退出,原料基地也逐渐萎缩。而企业需要蚕茧,往往要从广西大量收购,更进一步打击了本地的原料基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刘刚说,与南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绵阳涪城区、珙县、宁南等地,这些地方非常注重蚕桑基地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从桑树、蚕种等源头上致力于提档升级。刘刚建议,丹棱应该参照这种模式,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而丹棱的蚕茧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部分蚕丝清洁净度已经达到了93.5%,业界规定,如果能达到94%就是5A级了。
“以丹棱的气候,如果实现了工厂化养蚕的滚动模式,每年可以养6批蚕。但是目前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养蚕,一年只能养4批。”雷春勤坦言,虽然有4批蚕,但是由于技术不过关,只有在春秋季节,才能有少部分蚕茧能缫出5A级生丝,要想提高生丝质量,还要在养殖技术、品种改良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走出困局,丹棱县蚕桑协会正在积极维持技术员队伍,争取做到加入协会的蚕农有任何技术问题,技术员随叫随到;此外,协会还要求每户建立养殖档案,以便查阅了解生产中的细节。
丹棱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邱军说,除了协会努力,政府也应给予扶持政策和资金,通过不断引种新蚕源,从根源上提升蚕茧质量。
蚕丝被打破僵局产品开发仍需资金注入
丹棱蚕茧收购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加工企业以生产生丝或坯绸等原料性产品为主。即便如此,依然有蚕丝产品取得了突破,在这市场上被消费者逐渐认可。这就是丹棱出产的蚕丝被等家居用品。“一些小的加工作坊,每年也能卖出2000张蚕丝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会越来越高。”邱军说。
随着工艺的完善,蚕丝被变形、异味等问题已得到解决。目前,丹棱产的蚕丝被,4斤重的售价1400多元,5斤重的售价1600多元。雷春勤说:“对于一个中小厂来说,卖一床蚕丝被利润200元,一年卖出2000床,基本就能维持运营;大厂就要卖出上万床才能收支平衡。在丹棱,蚕丝被、丝绵被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产业链,但相对于其他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依然相对较低,处于产品序列的末级,并且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只能停留在小作坊式生产阶段。”
雷春勤认为,对于丹棱来说,引进生产线很容易,相关技术也都将随之发展成熟,目前最缺的是启动资金。
“业态引进、市场扩展、品牌打造等,这都要有投资。”雷春勤说,要破解这些难题,只能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下一步协会将成立股份公司,引入股东投资,并向金融机构融资,建立具有较强带动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一旦有了企业带头,除了打破蚕丝加工僵局,还将在蚕沙、蚕茧下脚料等副产品方面有所突破。
记者了解到,作为四川蚕桑丝绸产业20个重点县之一,丹棱县 “2014—2023年蚕业生产十年发展规划”已得到县政府批准,力争全县优质茧占比达90%以上,新建机制丝绵厂,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支撑功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茶码头茶叶官方旗舰店开设的第1个月营业额就突破了3万元,相当于一个门店1月的销售量,同时更多的订购商通过网络和我们取得了联系,订单增加了30%。”丹棱县张场镇的丹峨仙家庭农场农场主殷尚勤不仅...
丹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