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丹棱新闻 > 正文

创新的火花,在田野上迸发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5-05-23 12:01   https://www.yybnet.net/

□特约通讯员 沈春妹 本报记者 吴平

“今年丹棱降雨比往年同期少30%,但由于推广了免耕和强化栽培,全县秧苗已顺利栽下。”5月20日,走进丹棱县仁美镇正安村,该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严平忠一边查看着田里的秧苗,一边告诉记者,强化栽培技术今年能顺利推广,多亏了村民张国华发明的打孔器。

推广先进农技卡在“最后一公里”

为克服干旱,让水稻亩产更高,丹棱农业局先后推广了翻耕抛秧、免耕抛秧、固定厢沟抛秧等多种栽秧方式。免耕可以实现土壤的保护性耕作,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水分流失,保土壤墒情良好;抛秧节省劳力,节省时间,也一定程度实现密植。但问题是,密植过程中,秧苗疏密不均匀,影响了对光照、水肥的吸收利用,不能实现均衡发展。

2004年,让密植更加模式化、科学化的“三围强化栽培”获得了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并在包括丹棱在内的各农区推广。“示范田效果很好,以往每亩只能栽8000窝,现在能栽12000窝,每行错窝栽插,所有稻穗都均匀饱满,每亩轻松增产二三百斤。”丹棱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刘敬宗指出,虽然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但是它也有个缺点:费工耗时。

“要扯绳子固定窝距,一亩至少多半个工,增产的钱还抵不过多出来的人工钱,村民懒得麻烦。”刘敬宗说道,此外秧龄最好在40天以内,推迟一天栽插,一亩可能就减产两斤以上。在紧张的“双抢”时期,耗时较长的“三围强化栽培”确实有点不讨好。因此,该技术很长时间在丹棱推广不开。

村民灵机一动发明“神器”助插秧

在农技站到村入户推广强化栽培技术时,仁美镇正安村六组组长张国华留了心。窝距是固定的,有没有办法用一种固定规格的工具来打窝,就不用每窝都扯绳子丈量了。“最早是用一根铁棍,一扎就一窝,后来进化成5窝,跟农技站老师一起商量着,最后用两根钢管,做成现在的打孔器,一踩下去,正好是3×3窝。”张国华介绍,2014年他把田拿给别人种,没有用强化栽培,结果比2013年少打了500斤水稻。今年他用打孔器来给村民推广强化栽培,能省1/3时间。

“全村两千亩稻田,已有一半在用强化栽培。”正安村支书徐永康介绍,打孔器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造价估计二三十元就搞定,随便一个铁匠用2根钢管焊接一下就可以。”

“打孔器虽好用,但要解决现代农技推广的根本问题,还得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严平忠说,当地有家刚成立两年的张大米家庭农场,虽然只有一两百亩,场主张现芳却已经把免耕节水技术、打孔器等各种新农技都用上了。“他们接受性强,也是我们做推广的重点对象,因为可以通过他们形成示范带动作用。说不定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里面,能出来更多有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张国华\’哩。”严平忠满怀憧憬地说。

新闻推荐

果王争霸不知火预计网销6千万斤

3月18日,在“中国最美乡村”丹棱县梅湾湖景区,2016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丹棱不知火桔橙和桃花生态旅游节开幕式开幕,压轴戏是柑桔不知火“果王”和“王中王”争霸赛。通过激烈角逐,90后新...

丹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创新的火花,在田野上迸发)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