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眉山市丹棱县“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
19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
(据《华西都市报》)
事实上,“挑刺工”走红,正击中干部考评制度的“软肋”,是干部考评制度的尴尬。为何干部怕“挑刺工”偷拍,而可以对办事群众指手画脚、横眉立目?就是因为群众手中没有“表决器”,而“挑刺工”却可轻松送他们上曝光台。想想看,如果机关单位能够像银行、大型商场等服务机构一样,让服务对象来评价工作人员的表现,并与工资、评优、绩效考核等挂钩,机关干部的作风又何须“挑刺工”来促进?
其实,用“挑刺工”倒逼作风建设并非常规手段,更难常态长效。毕竟,即使挑刺程序设计得再缜密,也不过是用偶遇监管常态。不能做到全天候监督,必然会有漏网之鱼。更何况,“挑刺工”即使修炼到戏霸的程度,仅靠拎包偷拍、假扮群众等几个老桥段,机关干部也会“习惯成自然”,产生“抗药性”。当然,笔者并非对丹棱县的“挑刺”行动持否定态度,只不过“挑刺工”偷拍只能治标,要根治懒散等作风顽疾,还需考评制度护航。相关部门必须研究出让群众手持“表决器”的干部考核制度,唯有如此,才能让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三言两语
●让公职人员如履薄冰,倒逼其作风规范、主动作为,这就成了!
——张月明
●这涉嫌“钓鱼执法”吧?模拟办事,全程录音,甚至偷拍,这难道就不违法吗?
——邹富东
●最好的“挑刺工”应是每个老百姓,这道理多简单。
——徐卫
●看看能不能改变群众办事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窘境吧。
——马维可
新闻推荐
省级贫困村记者见闻之三合村 脱贫措施实打实 贫困村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彭林 林茂春 文/图
茶叶丰收。修建羊圈,促进产业发展。修建生产便道,筑牢致富路。三合村村民生活正慢慢发生改变。黄翔(右一)深入地里为群众讲解苗木管理知识。编者按丹棱县张场镇三合村、万年村、岐山村、廖店村是眉山...
丹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丹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