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一份由文化部颁出的“优秀文化志愿者”获奖证书,寄到了眉山丹棱县桂花村王作平手中。王作平和他的文化大院成了桂花村的“金字招牌”。“文化大院”不关门、不上锁,夜不闭户,已累计开放1680个小时。受桂花村“文化大院”的启发,丹棱县71个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大院”,各种形式的草根文艺队伍活跃在农村。
“老王在文化大院里张罗元宵节的舞龙舞狮节目呢!”2月10日,刚跨过新春的“门槛”,记者来到眉山丹棱县桂花村寻找王作平,村民这样说。
谁是王作平?去年年底,一份由文化部颁出的“优秀文化志愿者”获奖证书,寄到了王作平手中。全国只有40多位文化志愿者获此殊荣,在四川这奖项为什么偏偏相中了王作平?
王作平和他的文化大院,是桂花村的“金字招牌”:9年来,这位48岁的普通农民自掏腰包,走过艰辛的9年,让这个浸润着果树清香的“文化大院”免费开放了1680个小时,滋养着桂花村的精神生活。
93岁老妈妈是大院的“文化使者”
苦是苦点,但大家下了麻将桌,拿起了报刊图书,我就是那个乐啊!
记者抵达桂花村时,已近8点半。狭窄的乡间小道,汽车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艰难前行。桂花村的村民都种果树,如今正是不少果子“留树保鲜”的时节,记者猜测着,清晨的王作平该是在地里张罗着他的果树?
路到尽头,还未到王作平的家,但毛笔书写的“文化大院”四个大字进入眼里。
踏入王家大门,有一个30平方米大小的院子,和普通的农家一样,小院干净朴素。小院后面,是王作平去年才装修好的两层小楼,一楼两间屋子大门敞开。走进屋里,两个硕大的书柜上整齐地陈列着农业类、少儿类和文学类书籍,两边墙壁上的宣传栏里贴着王作平和乡亲们原创的各种快板、顺口溜。屋内的一角还放置着一台电视机和DVD机,旁边有一摞光碟和两支麦克风。再往里屋走去,两台电脑放在靠窗的位置,打印机、复印机应有尽有。
记者正到处打望,一位老奶奶迎了出来:“这个文化大院是我儿子弄的,免费的,你们随便看,想看什么书自己拿。”这位老奶奶正是王作平的妈妈,已93岁高龄。自从儿子建起这个文化大院后,老人家帮着儿子迎来送往,成了大院的“文化使者”。
说话间,一位中年男子闯了进来,他就是王作平。“不好意思,我去发顺口溜了。”王作平拿出一张A4纸递到记者面前,“现在村里在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编了首顺口溜发给村民,便于大家记忆。”“顺口溜现在可是我们村的盖面菜。”领着孙子来看书的村民殷大均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文化大院”,村民们常常能听到各种顺口溜,“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关。”“以前,大家干完农活以后就是打牌和看电视,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王作平说,虽然自己业余喜欢写点快板、顺口溜和“三句半”,但却一直为“知音难觅”而苦恼。“你看我们家西边那家,主人叫林加银。”王作平领着记者走到屋外,“几年前,就因为牌桌上村里的王正甫欠了他几块钱,他竟然用玻璃杯砸坏了人家的头,两家人也因此结下了梁子。”而这种情况当年村里并不罕见。
这样的氛围,让王作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王作平便想到了用说唱的方式去唤醒身边的人,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
2005年,机会来了,王作平被县上选去参加一个全市廉政文化现场会的文艺表演。“我就根据身边真实的故事,编了一个小品,叫《劝赌》。”王作平回忆,第一次登上舞台,就受到观众的欢迎。“我十分激动,就想在村里发展文艺爱好者,搞一个文化活动中心。”
也在这一年,王作平整理出自家一楼的两间屋子,自掏腰包买了必要的桌椅设备,订阅了报刊书籍。院子里,他建起了宣传栏,写了些快板和“三句半”……如此,一个简朴的农家“文化大院”便初具雏形了。后来,家里陆续添了新家当,村民们来免费读书、看报、上网、复印资料了,家里也就忙开了。“苦是苦点,但大家下了麻将桌,拿起了报刊图书,我就是那个乐啊!”
家里“财政”现赤字 妻儿一起“养”文化
现在的大院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家的,更是全村人的。
记者与王作平才聊了十几分钟,大院便迎来了第二位到访村民。“老王,家里有客嗦?有没有种果子的书,借来看看。”村民彭国清笑嘻嘻地走了进来。“书架上有,自己拿,水壶里有热水自己倒来喝。”虽然已是常客,王作平仍不忘热情地招呼。
“我们乡下比不得城里,平时没啥好耍的,有空就来看看书、唱唱歌。”彭国清告诉记者,现在“文化大院”的条件比9年前好多了,“最开始就只有几个报架、几本农业方面的书和一张大书桌。”
“文化大院”成立之初,确实只有几本书。王作平说,他很快发现了问题——愿意进来看书的村民很有限,不少人还留恋麻将桌。怎样才能把他们请下桌子?王作平想到了卡拉OK,这是当时城里很流行的娱乐方式。“来点潮的,可能大家还有兴趣。”王作平说,他便和妻子商量花钱买一台DVD和一对音响,在家里搞个简易的卡拉OK。
置办了卡拉OK,王作平还是不满意,“来的人倒是多了,但都是中老年人,于是我就开始研究怎样吸引年轻人。”几天下来,王作平终于找到了一件“神器”——电脑。电脑、电脑桌、打印机……又花了1万元。“文化大院”倒是羽翼丰满了,但王作平家存折上的数字却在急剧跌落。妻子祝远珍终于按捺不住了,和王作平大吵了几次。几番争执后,她丢下一句话,“你想做就做吧,既然反对没用,我也只有支持。”
9年中,大院里桌椅破了、电脑坏了、图书旧了,王作平都自己掏钱翻新。村民们在大院里耍得开心了,王作平便做好饭菜留他们吃完饭再走。9年后,王作平家的“财政”,也变成了至今还有5万元贷款的“赤字家庭”。“我当村主任每月900元,还要照顾老妈妈,大院的花销都靠妻子在外打工的收入运转。现在儿子出息了,每年也会定期寄钱回来。”王作平说,“现在的大院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家的,更是全村人的。”
一座大院一个队 71个大院“闹”丹棱
桂花村的“文化大院”带出了走村串户的文艺队,演进县城的文艺队又牵出了丹棱县70个“文化大院”。
日子久了,王作平的“文化大院”渐渐成为了村里的“公共客厅”,村里人没事都喜欢来这聊聊天、看看书,唱唱跳跳也在这里开展得风风火火。“我第一次发现,村里还有那么多喜欢唱歌跳舞的人”,初获“知音”的王作平因此兴奋得几晚没睡着。
而此时,一个更大的计划在王作平脑海中萌芽:“得把这帮人聚合起来做点什么。”第二天,趁大家在院子里跳得正欢,王作平故意上前试探:“大姐,我也喜欢跳舞的,而且我还会编舞,要不我编一支舞给你们跳,咋样呢?”“当时他说他会编舞,哪个信嘛。”站在一旁的村民彭桂蓉打趣道,“我们就怂恿他说,你编嘛,编好和我们一起跳就行。”
谁知道,没几天,王作平真的自己编了一支舞,伴奏歌曲是大家都会唱的《当兵的人》。王作平的承诺实现了,大姐们也只有“照单全收”。就这样,《当兵的人》把平时爱唱歌跳舞的人团结了起来。王作平突然想到,这几个人,七七八八“凑”起来也就是一个小型的草根文艺队了。而王作平的顺口溜、快板也找到了用武之地,快板、小品、花杆等文艺形式也逐步出现在文艺队。
在院子里“敲敲打打”的次数多了,也引来了些看热闹的人。后来,王作平干脆定了一个制度:每个月5日、15日、25日文艺队固定大院里活动,除了排练,还要为村民们表演一台节目;重大节庆、邻村有重大活动,文艺队要走村入户为大家演出。
演出多,参与的人更多。现在的文艺队,已从当年桂花村的20多人发展到有外村人加入的50多人。王作平说,队员们是一直没有报酬的,文艺队靠的是村民被激发出来的文化自觉。
小小的文艺队越发壮大,志向也越发高远。李伯清的散打在成都家喻户晓,二人转在东北老少皆知,桂花村的“文化大院”也应该有自己的拿手菜。王作平带着文艺队在村里做“问卷调查”,发现村民们其实都很关心热点事件。这些大家都关心的事情怎么让文艺队表达出来?“你不是会写快板吗?编成顺口溜、快板都可以啊!”队员的一句话提醒了王作平,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国家大事,搜集村民茶余饭后热议的正能量话题。2005年,“文化大院”文艺队有了第一个招牌节目——四川方言诗朗诵《詹木匠的故事》。
“味道都是土里土气的,但这一切都是和我们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还派了文化专干到村里帮助文艺队组建了一支女子龙狮舞队,她们的龙狮舞已经成了丹棱的一个招牌节目,很多县内大型的活动都是由她们的龙狮舞开场。”丹棱县文广新局局长叶斌告诉记者,受到桂花村“文化大院”的启发,全县71个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大院”,各种形式的草根文艺队伍也活跃在农村。
①王作平在文化大院里为村民表演节目。
②王作平家大门常开。
③村民走进文化大院读书看报。
④“女子舞龙舞狮队”每次演出都会吸引不少群众前来观看。
⑤王作平组织的文艺队又在文化大院舞了起来。
⑥如今,文艺队出现了不少年轻村民的身影。
本文图片由眉山市文广新局、丹棱县文广新局提供□本报记者 李思忆
新闻推荐
8月27日,记者从眉山市委农工委获悉,上半年,该市40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试点建设推进顺利,并新启动建设新农村综合体20个,新村聚居点255个。以此为载体,培育起了现代农业业主982户,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丹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丹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