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增长约13.2%
□本报记者 颜婧
“去年靠学到的种茶技术搞种植,挣了3万多元,加上就近务工、土地出租等收入,全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1月5日,在省级扶贫村、眉山市青神县万沟村,村民刘树先掰着指头算账,越算越高兴:“这个年,有滋味!”
1月3日,记者从眉山市农委获悉,去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23元、增长约13.2%,“得益于全市大力培育助农增收主体、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三大着力点。”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吸引农民工返乡
在万家沟,越来越多的就业、创业者,是过去常年在外的打工仔。“村里有了产业,我们的收入有了保障,当然要回来。”刘树先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如今,他出租一部分土地挣租金,再经营自己的茶园当起了小业主。万家沟村支书邹树全告诉记者,村里改变以往一家一户传统农作的方式,通过租赁、转包等方式加快土地向种植大户转移,在引进龙头业主建成3000余亩白茶基地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扩大优质茶种植,让全村形成了万亩茶园的规模。
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来,这些打工仔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循环、节能、高效的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如今,万家沟除了茶叶之外,桂花、银杏等名贵树种种植也渐成规模。
事实上,加快培育助农增收主体和强化农民增收产业支撑,正是眉山促农增收的关键点。据该市农委负责人介绍,2013年,眉山共新培育现代农业业主1534户,全市的农业业主总数接近5万户。同时,专合组织、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和散户农民的利益联结日趋紧密,实行保护价、合同价收购,二次返利、入股分红模式,全市经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总数达285个,位居全省第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劳务输出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结合当前产业升级的需要,眉山市展开了提升就业技能的培训,全年共完成农民工在岗培训2.57万人,并充分利用覆盖到村(社区)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发布用工信息,促进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对农民工回乡创业项目给予优厚政策,“该举措促进了眉山完成农村劳动力输出与转移119.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6.4亿元。”
1月3日,记者在东坡区崇礼镇光华村,碰到了正和家人在院坝里熏腊肉的村民杜素群,当天是她休假的日子,“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后,我每天按时上下班,假期还能绣点十字绣挣钱。”据她介绍,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她成为了某食品公司的员工,家里的土地则流转给专业合作社。
同杜素群一样,该村54岁居民梅秀华也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记者见到梅秀华时,她正在四川亿天食品有限公司原料基地采摘青菜。“土地也流转出去了。每天早上送两个孙孙上学后,我就来这打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呢。”梅秀华坦言。
产村一体促农增收
“我们马上要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打造一个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基地,建成乡村休闲旅游园和农博文化展示园,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丹棱县狮子村,村支书邓树华谋划新年蓝图:“要做到新村中有产业,产业中有新村。”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片经过统一集中土地、统一调整田型、统一施工建设、统一品种技术的300亩高标准现代葡萄观光园区已初具规模,“统一改造后的优质葡萄园,每亩收入有望翻番。”邓树华很有信心,“甜葡萄”能引来城里人,农家旅游将成为全村下一个收入增长点。
数据显示,通过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2013年,眉山的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50万人次,实现收入16.8亿元。”
去年眉山共编制完成122个新农村综合体规划,新启动建设28个新农村综合体,建成11个新农村综合体,“随着这些综合体的投入使用,调动效应还将辐射到更多的农村群众。”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泽会记者颜婧)2月5日,近万游客前往位于眉山丹棱县的大雅堂公园,感受诗书文化的独特魅力。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园广场上的“大雅堂公园”5个大红书法字,成为众多游客热捧的留影对象。罗建国老人...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