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亮 王泽会本报记者 文铭权
10月1日一大早,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文化站内健身广场上,一台由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庆国庆文艺表演正在热闹进行。上台演出的村民各展才艺,“农民版”的《最炫民族风》、三句半《新农村新生活》……不时引来当地群众的阵阵掌声和欢笑声。近2个小时文艺演出,让到场的上千名村民大饱眼福。
这仅是今年丹棱县100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场。今年以来,被誉为“中国大雅之乡”的丹棱县积极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开展“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农民群众由台下到台上,由观众变演员,由欣赏者变创作者,让农民在“腰包”鼓起的同时,享受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舞台搭在家门口
“这些节目是越来越好看了!”10月1日,张场镇长流村80岁的陈大明老人早早就来到演出现场。老人感慨:以前想看文艺表演只能在电视上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大饱眼福了。
近年来,丹棱县先后投入400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乡镇和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把大舞台建在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村群众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全县7个乡镇、71个村实现了文化活动中心100%全覆盖。
丹棱县委书记钟维钦说:“将农村文化活动与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将文化阵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阵地建到哪里,我们的‘农民大舞台\’就搭在哪里,我们的文艺活动就覆盖到哪里。”
丹棱县在搭建农村文化大舞台的同时,还对全县71个行政村按精品村、重点村、一般村三个类别进行规划指导,每年举办100场农民文艺演出,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传统民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村村活跃”景象。
群众自发“种”文化
在10月1日的演出中,由张场镇文艺队骨干周建容等人表演的《茶山情歌》《最炫民族风》等舞蹈,获得的喝彩和掌声最多。当地村民说,这几个节目还在全县大型晚会上参与演出了10多场。
今年32岁的周建容是张场镇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她,3年前经过镇文化站老师的舞蹈培训后,已成长为镇文艺队骨干。由于她所在的文艺队经常为村民们演出,她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明星”。
“通过老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我们的演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当地群众都很喜欢。就连红白喜事也请我们去,我们还能在娱乐中有所收益。”周建容说。
像张场镇文艺队这种基层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队伍,在丹棱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近年来,丹棱从人才入手,加大对农村文艺人才培训辅导力度,推进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支“下得田头、上得台面”的“草根”文化队伍。还组建新农民艺术团、乡镇文艺“轻骑兵”和村文艺小分队等,唢呐、牛儿灯、舞龙、舞狮、秧歌、腰鼓、花灯等,具有当地民间文化特色的节目业余表演骨干,该县已达200多人,演员1200多人。全县20多家各类民间文艺团体、演艺公司也广泛介入活动。
如何把文化真正“种”在农村?丹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红兵认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单靠政府出钱操办,让农民被动当观众,而要抓住人才培养,让农民主动参与,使群众文化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常办常新。”
喜闻乐见身边事
“环境治理靠大家,人人参与是关键,靠你靠我又靠他……”10月7日,丹棱镇龙鹄村演出队在排练三句半 《环境整治靠大家》,引来了当地群众观看,群众耳闻目睹,深受教育。
“通过三句半这种传统形式的宣传,村民更容易接受,你看现在我们村上环境治理多干净!”说起文化活动的好处,龙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文艺队队长罗朝运说。
丹棱县通过文艺演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以身边事、身边人为素材,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把农民朋友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文化活动,送到农家庭院、田间地头,让群众喜欢看,看得懂,乐意演,引导群众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丹棱农村,农闲时一到傍晚,村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村民各尽所能,唱歌跳舞,欢歌笑语。仁美镇雄义村党支部书记毛丛虎感叹:农民大舞台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而且通过活动也出现了“三多三少”,即:参加锻炼的人多了,打牌喝酒的人少了;崇尚科学的人多了,相信迷信的人少了;文明礼貌的人多了,吵嘴打架的人少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姚永亮记者文铭权)10月31日一早,眉山市丹棱县石桥乡界牌村5组农村妇女文银枝便在自家养猪场里忙碌。文银枝今年已发展能繁母猪26头,出栏肥猪305头,全年养猪纯收入可望达到20万元。几年前,文银枝...
丹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