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金河口客轮码头
●朱寿江
初冬的一个上午,我特地从和县城区小市口乘坐4路公交车到金河口转了一圈,寻觅一个过客曾经留下的足迹。
和城离金河口5公里,公交车经得胜河通江大堤15分钟到达。我从金河口大闸处下车步行100米转弯来到街上。
放眼望去,街上行人稀少,萧条落寂,不少商埠关门闭户,以前的机关单位都已搬迁,过去的繁华景象已然不在,心里难免有些悲伤。
我踯躅在码头候船室前,破旧的大门紧锁,我通过门洞向里张望,候船室里一片狼藉。售票房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几个淡淡的红字,似乎想告诉人们,这里以前人潮如流,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恍惚中我看见候船室对街的一位老汉正在自家门前干活,我走过去和他攀谈起来,老人姓李,是金河口的老居民,他告诉我,金河口街上如今没多少人了,年轻人都到和县城区买房安家落户,现在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了,“我们在这里住惯了,舍不得离开。”
望着眼前破败不堪的候船室,我百感交集,李老汉的话更触起了我对金河口往事的回忆。
小时候去一江之隔的马鞍山市区二舅家,只能从金河口乘坐轮渡过去,那时陆路交通不便,水运特别繁忙。金河口真正繁荣起来是上世纪50年代末,因当时马鞍山市开通了到和县金河口的过江轮渡,所以一条不到300米的小街上机关单位林立。当时过江轮渡每天五趟,上午三趟、下午两趟,船票一毛钱一张。每到早晨街上人山人海,江面的汽笛声、候船室里小贩吆喝声、小孩的哭笑声,从早晨到下午闹个不停。一听到轮船鸣笛靠岸,大家纷纷站起来排队检票,马鞍山过来的旅客先下船,然后和县这边的乘客在码头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经过60多米长的水上栈桥才能到达船坞,轮渡停靠在船坞边,人们经过船坞上轮渡。轮渡途经小黄洲停靠带客,再到马鞍山江边码头,一个单程大约一个小时。
儿时起,每年随父母去马鞍山一至两次,前几天得到去马鞍山的消息,便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掰着手指在数,临去的前一晚兴奋得睡不着觉,那时马鞍山在我眼里就是大城市,有工人电影院、财贸大楼、火车站、雨山湖公园等等。
想到这里,我心里怅然若失。告别了李老汉,我顺着一条斜着的水泥路向江边走去。江堤下百十间仓库屋顶坍塌,墙体开裂,都成了危房,已打上醒目红字,提醒人们不要靠近。当年的渡口已不复存在,原来的渡口内江水道由于几十年没有疏浚清理而变成陆地,但可喜的是长江两岸绿树环抱,江水变清了,长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十年前,金河口繁华热闹,如今物是人非,只是保留了一个老地名符号而已。李老汉的话,让我明白了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无法割舍对乡土的热爱,守护着那一方土地。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开展三类主体安全生产培训“走过场”专项整治本报讯(记者高莹通讯员朱倩倩)12月28日,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自2021...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