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筑梦生态小康
记者 季晨辰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
生态立区,守护绿水青山。作为一座工业城市的主城区,花山区扎实推进“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此为牵引,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行稳致远、独具特色的“生态小康”之路。
51岁的金明在薛家洼工作生活了30年,从前这里非法码头林立、运货车辆穿梭、荒地寸草不生。如今,仅过了两年光景,就实现了从“散乱污”到“水清岸绿”的蝶变。
只有生态优先,方能一马当先。花山区自去年以来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一体推进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打造城市生态客厅。4月底,完成近100户非法建筑和3家企业拆除搬迁;5月底,辖区121名渔民全部上岸;10月,精心打造的300多亩薛家洼生态园核心景区全面建成开放,一个集观江、生态、历史、文化于一体的高规格生态园圆了花山区人民数十年的“临江亲水”梦。曾经滩涂裸露、码头陈旧的长江花山段,通过空间布局调整和岸线保护修复,成为岸绿景美、翠绿绵延的沿江美丽风景带。
在“绿水青山”这根指挥棒下,花山区率先走上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确立了以软件互联网、文旅休闲、港口物流、现代商贸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一园五区”协调联动发展,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4.62亿元。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分别增长9.1%和10.3%,位居全省城区第二位。花山区绿色产业版图持续延伸,夯实了生态小康的家底。
变化不止于此。绿色打底,一座城区的小康还包含着更多精神内涵。
“以前村里环境乱糟糟的,现在垃圾分类井然有序、厕所改好了、污水治理了,游客都夸我们这是世外桃源,大家生活幸福着呢!”在濮塘丁村,保洁员薛大姐用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大家的美好生活环境。
小小村庄的蜕变见证了整个城区的蝶变。花山区坚持绿色创建工作,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至今建成1个省级生态街道;1个国家级、7个省级、35个市级绿色社区,10个市级绿色示范社区,覆盖率98%;1个国家级、6个省级、6个市级生态村,1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2个市级生态特色村,覆盖率100%;1所国家级、8所省级、31所市级绿色学校,绿色覆盖率100%。
如今,花山区逐步形成“山、水、景、产、城、乡”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保护指标走向共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花山区将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践行“两山”理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民更幸福的生态小康画卷!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实施办法(试行)》出台 帮扶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
《马鞍山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帮扶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本报消息记者余萍通讯员文安然报道为进一步规...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