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朱必文向记者展示自己获得的勋章、证书
青年朱必文
朱必文与卫生员们在朝鲜的合影
老年朱必文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朱必文:
白衣执甲守家国
■文图/记者 刘芳 刘小庆
通讯员 王朝晖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就在《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前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还进行了激烈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马鞍山市雨山区西苑社区的九旬抗美援朝老兵朱必文参加了这一场战争,至今令他印象深刻。
“这场仗连续打了四天四夜,我一直没合眼,当时打得敌人四处窜逃!”10月13日上午,时隔67年,提起抗美援朝战争,朱必文记忆犹新:从1953年7月23日至7月27日,身为军医的他带领一支卫生队,随军征战。他们以手中的急救包、手术刀为“武器”,白衣执甲,在密集炮火中,成功转移200多名伤员,无一人遭遇二次负伤,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
1 16岁参军抗日,24岁参加抗美援朝
朱必文祖籍安徽省巢湖市人,1944年,16岁的朱必文参军抗日。当时因年纪小,他被安排在新四军警卫连,之后被派出学医,当实习卫生员。随后,朱必文参加了孟良崮、淮海及渡江等多个战役,并两次负伤,一次被手榴弹炸伤,一次抢救伤员时中弹。
1952年夏天,部队接到调令,朱必文随军坐汽车前往福建,再坐三天三夜火车到达丹东。当时朱必文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某师218团,就地进行最后整顿,做好战前准备。之后,朱必文和战友们一起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进入朝鲜后,朱必文所在部队在一座山岭下修整、待命。战友们还在修整中,身为军医的朱必文则提前进入了“战斗”。1952年的朝鲜迎来了一个罕见的寒冬,最低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为让战友们尽快适应低温天气,朱必文带着卫生员们开始指导战友们进行抗寒训练,包括用冷水泡脚、寒雪洗脸等,他带领的卫生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创造条件治疗冻伤,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连打四天四夜,再难也要拿下
1953年7月23日,朱必文所在部队接到作战指令,在战斗最激烈的某山开展反击战,且只打防御工事极其坚固的218高地。
据朱必文介绍,218高地当时由敌军的“王牌部队”驻守,配备全美式武器。敌军在该高地依据山势构筑了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包括大量的钢筋水泥地堡群、坑道工事、战壕、交通壕等。
“再难也要拿下,敢打必胜!”朱必文回忆,他们连队率先发起攻击,第一次成功拿下高地,俘获数名战俘并释放。期间,朱必文带领的卫生队就设在离指挥部10米远的地方,他和卫生员们拿着急救包,对前线下来的负伤战士进行简单清洗包扎,喂红糖水补充体力。随后,在中午12点敌人低空扫射间隙,穿插着将负伤战士紧急转移至后方,接受进一步治疗。
“战斗连续打了四天四夜,我一直没合眼,共转移负伤战士200多名,无一人二次负伤。”朱必文回忆,最后一仗打下来后,他患上了神经症,眼睛无法正常闭合,睡不着觉,后被强制休养一个月后痊愈。即使救治了绝大多数伤员,但伤亡还是无法避免。朱必文痛心回忆,那一仗,一名连长、一名指导员及数名战士牺牲。
3
为了保家卫国,
必须站出来上一线
“当时我们这些年轻人奔赴异国他乡,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满头白发的朱必文翻开当年的合影照,整齐的军装、灿烂的笑靥映入眼帘。在放有一堆老照片的盒子里,朱必文还保留着多枚勋章、证书,其中,两张三等功证书记录着朱必文在战场的荣耀。盒子里一枚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布胸章格外醒目。
朱必文小心翼翼地捧起布胸章,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从来不怕打仗,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和平,我们必须站出来,冲上一线,与美帝国主义较量到底,因为我们有信心,我们敢打必胜!”
时间再次回到1953年,最后一场战争胜利后,朱必文随军驻守在三八线以北,开始了自给自足的两年驻军生活。战士们自己建军营,养猪养鸭,并将食物无偿分配给当地百姓。“无论我们走到哪,我们都是人民战士,心里都要装着人民。”朱必文回忆,刚入朝鲜时,哪怕战事再紧张,他都会和战友们一起将身边的罐头分给当地的百姓,减少他们因饥饿带来的痛苦。期间,他们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5年,朱必文随军回国,并服从部队安排转业来到马鞍山,成为马钢医院的一名医生。“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国家也越来越强大了!”朱必文如是说。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实施办法(试行)》出台 帮扶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
《马鞍山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帮扶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本报消息记者余萍通讯员文安然报道为进一步规...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