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们正在研究课程、录制视频
康复儿童开心地展示自己的作业
康复师为家长示范动作
设计课程
设计课程
家长观看视频
爱在指尖传递
■文/图 记者 刘芳 通讯员 杨慧
停学尚能补课,但停止康复训练则会耽误最佳的康复时机,可能会影响(脑瘫)儿童的一生。这场疫情考验着120位脑瘫儿童和家长们,也同样考验着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师们。
在这个特殊时期,10套训练计划、140个课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康复儿童的训练“疫”期不打烊、隔屏不隔爱的故事正在这里发生。
2月3日,康复中心启动“空中课堂”,将儿童康复认知教育、引导教育、言语教育、小动作教育等课堂,从线下一对一搬到了线上隔屏施教。30位80后、90后康复治疗师,分成了15个组,每组2人对0至14岁的8个孩子因人施教。
认知一个苹果,正常的儿童几分钟、几天就可以记住,但康复儿童往往要花费两周的时间才能勉强记住,还要不断巩固。
面对线上教学,困难可想而知,他们最终拿出了隔屏教家长带学生的创新教学方案,通过视频、微信群、QQ群、电话联系,在线指导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胡瑶、杨晨利两位康复治疗师,带了8位康复儿童,其中有一个特殊的康复儿童是四岁的欣欣(化名),妈妈是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抗击疫情期间,欣欣妈妈主动请缨,大年初一就到发热隔离病区去了,两个月都没见到妈妈的欣欣,是奶奶带着上康复训练课的,通过视频观看,欣欣肩关节训练总是做不到位。
针对特殊情况,康复中心主任杨慧与两位康复治疗师研究,为欣欣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家庭康复训练课程,每周一次上门给奶奶指导,欣欣看到老师每周到家里来上课特别开心,晚上都会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你去打怪兽,我会在家乖乖听话学习,等你回家。”
(脑瘫)儿童康复是马鞍山市实施的“贫困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项目。好事办好、好事办实,马鞍山市取消了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放宽了(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年龄,做到应救尽救,不落一人,提高救助标准,免费为(脑瘫)儿童配备矫正鞋、站立架、助行器等训练器具。
康复中心主任杨慧告诉记者:“0至6岁是(脑瘫)儿童康复的最佳时期,越早越好,必须延续训练。”
据了解,通过科学康复,市康复中心30%至40%的儿童可恢复正常,到普通学校、幼儿园上学;40%的儿童可以实现生活基本自理、社会自理;20%的儿童可以在监护下自理,提高生活质量。
新闻推荐
博望区建立镇级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本报消息记者慕继平通讯员张静报道按照“适度救助、及时高效”的原则,为真正解决困难群...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