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构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圈是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普遍做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圈是一个以有效服务半径和有效覆盖面积为核心的概念,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一般以10-15分钟为计量单位。简而言之,作为居民,想要读书、看展览、跳广场舞、进行体育锻炼……只要徒步10-15分钟,就能就近享受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不是随性而为的拍脑袋行为,它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负载率和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科学规范、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地统筹推进。本文以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马鞍山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例,探寻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的路径。
近年来,安徽马鞍山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密围绕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实施文化供给侧改革,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15分钟文化都市圈,实现了文化需求端与供给侧的无缝对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也为同类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提供了参考路径。
一、抓规划,实现合理化布局
公共文化都市圈,规划应先行。近年来,该市先后出台了《马鞍山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规划》、《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马鞍山市文化强市建设行动计划》、《马鞍山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等规划性文件,为合理布局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提供了遵循。
二、抓体系,满足均等化需求
近年来,该市始终坚持“全域马鞍山”的理念,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构建了网络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体系”。
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按照“主城区10分钟、县级城区15分钟”的标准建设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市建有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11个。其中,“国家一级馆”8个。全市35个乡镇和12个街道按照“5+1+x”的基本模式全面建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社区)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基本模式建成了农民(居民)文化乐园,城区居民在任何地方只要步行15分钟左右均能找到一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享受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
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该市相继建成全国首个数字文化体验馆,成为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标杆。打造了数字文化场馆、数字文化电视栏目、文化有约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构建了“没有围墙的文化场馆”。建成100个数字文化驿站,构建了全方位、一站式的公共文化资讯中心、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为社区市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数字文化服务。
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圈不仅仅是软硬件建设,还包括更深层次的服务供给体系。近年来,马鞍山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探索建立了由“一个平台、三级力量”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即通过“文旅马鞍山”在线预约配送服务平台,汇集市县乡三级54家文化场馆、430支群众文化队伍、15329名文化志愿者提供预约配送服务,群众可根据需求预约,先预约再配送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度。
全民共享的阅读服务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全民阅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马鞍山市将全民阅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涵,努力构建全民阅读名城,将全民阅读工作提到新高度。该市相继出台《马鞍山市全民阅读名城建设实施意见》及全民阅读指标体系。
别具特色的诗歌之城品牌体系。作为国内知名的“诗歌之城”,马鞍山向来是吸引诗人的磁场,是孕育诗歌的温床。这里是蒙学经典千字文的“诞生地”,是南齐诗人谢朓笔下的“山水都”,是盛唐诗仙李白终老的“魂栖地”。李白一生7次来游,留下名篇佳作60余首。马鞍山市高度重视诗歌文化传承与发展。自1989年起,一年一度举办诗歌节庆活动,迄今已举办了31届。中国李白研究会秘书处常设马鞍山,该市还发展了太白诗社、牛渚诗社、青莲诗社等一批诗歌社团。全市有20000多位市民坚持诗歌创作,涌现了一批新生代诗人,发表了5000多首诗歌。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三、抓精品,满足高端化需求
近年来,马鞍山市多措并举推进文艺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力作。该市设立了“太白文学艺术奖”等文艺奖项,鼓励和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民族舞剧《李白》、黄梅戏《燕子归时》、儿童剧《少年行》等一批项目相继获得国家艺术资金资助。《桃花谣》入选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黄梅戏《千羽锦》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凤鸣宏村》、《太白醉》唱响北京国家大剧院。讲述少年李白故事的原创儿童剧《少年行》入选文化部征集创新剧目,成为全国唯一一部入选该项目的儿童剧,该剧还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项目名录》。
四、抓队伍,保障常态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圈,人才队伍是关键,是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能否持续的源泉。马鞍山市以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为纽带,大力实施文化专管员队伍建设,试点探索文化专管员“县聘镇用、镇聘村用”的体制机制,使文化专管员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互联互通的纽带。注重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选拔了一批业务精、有热情的专业人才点对点担任基层文化组织辅导员,打造了一支门类齐全、组织严密、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市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15329人,其中专业文艺辅导员368名。这些文化志愿者常年在基层“种文化”,滋润了城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也使得该市公共文化服务圈更加生动有活力。
李敬华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完成本年度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 工会送关爱 温暖职工心
记者张莹通讯员丁荣玲夏燕军11月6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在和县阳光小区朱开祥的家里,一片和乐景象:妻子带着2岁的小儿子...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