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马鞍山 今日含山 今日和县 今日当涂
地方网 > 安徽 > 马鞍山市 > 今日马鞍山 > 正文

【中秋节的记忆】 从“奢望”走向“平民”

来源:皖江晚报 2019-09-12 04:20   https://www.yybnet.net/

自唐朝以来,中秋节已流传了上千年。岁月轮回,一代又一代的马鞍山人遥望明月,追忆李白。

光阴易老,节日弥新,新中国成立后,马鞍山从贫穷走向繁华,从匮乏走向富足,中秋节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出生于1946年,戎林既经历过物资短缺年代的食不果腹,也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后的物质极大丰富。在他的印象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秋节从“奢望”走向“平民”,从“一块芝麻月饼”走向“一顿团圆大餐”。

1958年,12岁的戎林跟着父亲来到马鞍山。在戎林的印象里,生平第一次吃月饼是上世纪60年代初,在马鞍山二中读书的时候。

“那时候学校有农场,种了好多红薯,中秋时节,红薯正好成熟,我们从农场劳动回来,学校食堂就用红薯做了月饼给学生吃。”戎林笑着说,单纯的红薯馅,味道其实很一般,但在那个时候的他看来,算得上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那个年代,学生上学嚼的是咸菜,吃月饼成了一种奢望。戎林记得,当时有个同学,中秋节他母亲来看他,翻山越岭带来一块月饼,结果打开时发现已经长霉了,母子俩对着月饼长吁短叹。

“节味儿”渐浓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戎林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每到中秋节,单位会发一张月饼券,兑回来一块大圆芝麻月饼。

“当时一个月工资42元,月饼拿回家,舍不得吃,要拿去送给关系最好的亲戚朋友。”戎林说,有一年中秋,他带着月饼和一瓶酒,去乡下看望舅舅。到了舅舅家,舅舅穿着一身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迎了出来,当看到戎林带来的月饼和酒时,他不停地念叨,东西太贵重了。因为贵重,舅舅舍不得一次把月饼吃完,只在每天早上切一小块当早饭。

“那时候的月饼口味很少,芝麻、豆沙,最贵的是猪油馅。”戎林说,所谓猪油馅,其实就是一大块肥肉,现在的人听到都会觉得腻,但在当时,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就盼着能吃上一块大肥肉,所以当时猪油馅月饼也是最高档的月饼。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马鞍山的大街小巷,老百姓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传统文化渐渐回归,老百姓也开始把中秋当成一个特别的日子。

“中秋节晚上,一个院子或者一排工房的人坐在一起赏月,分享各家带的月饼和时令瓜果。”戎林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水平好了些,娱乐活动也多了些。邻居们一起赏月时,有条件的家庭还会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大伙一起看,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霍元甲》。

新闻推荐

全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花山教师获佳绩

本报讯(通讯员鲁燕)新学期伊始,花山区教师在2019年全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喜报频传:珍珠园小学教育集团桃源校区陶惠获得小学...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中秋节的记忆】 从“奢望”走向“平民”)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