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新闻 含山新闻 和县新闻 当涂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马鞍山市 > 马鞍山新闻 > 正文

文化自信筑就精神高地

来源:马鞍山日报 2018-11-15 10:18   https://www.yybnet.net/

大型融媒体特别报道之四

记者吴天祥

1996年央视春晚,马鞍山五岁小女孩洪潇以一曲生动俏皮的《数鸭子》唱响祖国大地。

22年后,洪潇的家乡已成为拥有中国诗歌之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中部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名片的文化名城。

从紧跟时代步伐到引领文化潮流,其出发点在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原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连续33届的江南之花、30届的诗歌节、22届的“双十佳”,展现了马鞍山人追求文化传承创新的自信。“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展现了马鞍山人开放包容、勇立潮头的自信。进入新时代,马鞍山着力打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宏伟的蓝图,同样是自信的彰显;自信的背后,依然是文化的支撑。

一个个“脚印”,构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动丰富的时代文化景致,更是筑就精神高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范例。

文化自信,起于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洪潇的母亲谢祖霞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那时候多数家庭都在忙着给孩子补课,我的主张就是孩子要唱歌,唱歌能让人身心愉悦,家长、孩子都开心!”

谢祖霞的想法,映射着那个时期人们心理的变迁。上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的中国,工人群体的收入相对较高,马鞍山这座以钢铁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长期在安徽省名列前茅。温饱不愁,然而,这还不够,幸福,还得有精神上的富足。于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铿锵步伐,马鞍山文化事业蓬勃兴起,使得这座城市翩然转身,刚柔并济。

现年86岁的汪笃英在1984年担任马鞍山市原群众艺术馆的第一任馆长,对于刚上任时的那段岁月,他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的体制是,政府只管人员工资,文化部门的经费非常短缺,连业务人员的办公桌都没有,搞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些‘小放牛’。”许多文艺工作者日常蹲在屋檐下,一边“一杯清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一边叹息岁月的蹉跎。

幸运的是,此时全国的文化系统开始模仿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推行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解决统得过死和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同时实行了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改革措施,以解决文化单位出现的经济困境。市群艺馆经过内部激烈辩论后,开展了舞厅、儿童游乐园、展销会、广告装潢等有偿活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文补文”的年毛收入达八十万元,大部分都用来开展文化活动和购置文化活动的设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如今的马鞍山,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已是今非昔比,按照“主城区10分钟、县级城区15分钟”的标准建设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100%。2015年,全国首个数字文化馆在马鞍山建成开放,成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向往的体验馆和各地同行争相前来交流学习的数字文化馆研究基地。马鞍山市文化馆馆长陈学明说:“要想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关键是要提供足够的平台。”(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公交集团为公交安全“提档”

本报讯(记者胡晓华通讯员王鹏)为驾驶员体检、在驾驶员中设立“最佳处置奖”……针对公交运行中的安全风险,市公交集团近日出...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文化自信筑就精神高地)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