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原声】
持续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抓好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改,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一体化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记者邓婷婷通讯员夏荣军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让“发展之舟”在碧水中扬帆起航,成为马鞍山市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主攻方向。作为群众身边的水污染,黑臭水体治理当仁不让成为涉水五大攻坚战中的“当头炮”。
2016年以来,从摸排调查到制定方案,从控源截污到水质净化,从生态修复到生态循环,马鞍山市黑臭水体治理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目前马鞍山市35条黑臭水体已开工34条,其中22条水体消除黑臭,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和省厅现场复核,打造黑臭整治初见成效,实行销号摘帽。
告别“黑臭”只是第一步,碧水长流方能润泽“生态福地”。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的目标,马鞍山市将继续坚持治标与治本兼顾、应急与长效并重、近期与远期结合,对辖区内河道、沟渠展开更深层次精细化、科学化、高标准、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实现“水清岸绿、水景亮丽、人水和谐水环境”。
追根溯源、精准施策给每一处“问题”水体开“处方”
“搬来后,广场平了、绿化多了,健身器材也有了,就是那又黑又臭的水质破坏了整体环境。”作为东湖碧水湾的第一批住户,段金枝见证了东湖公园的成长,也直言它的不足。虽然管理部门进行了引流换水、清理淤泥、打捞垃圾等一连串操作,但水质依然不见好转。
原因还得从根本上查找。马鞍山市相关部门请上专家、带着仪器,一场全面摸排调查展开了,根源也找到了:东湖东南角及东北角各有一处雨污合流制过水箱涵,水位高,高浓度污水持续溢入东湖,尤其是下大雨时,雨水混合污水全部汇入东湖,进入永丰河,导致东湖、大闸河及永丰河蓄积大量污水,天气转暖后水体容易发黑发臭。
紧接着,一套“对症下药”的整治方案出炉,项目建设进展迅速:接入梅山路2#污水泵站输水管路,降低过水箱涵水位;建设东湖调蓄池,将东北角污水由此调入市政污水管网;投放水生动植物,增强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现在的水一直是清的,也没有了味道,锻炼都有了好心情。”段金枝说。
水体黑不黑、臭不臭,民众最有感触。黑臭水体治理是民之所望,也是政之所向。2016年,马鞍山市着眼全局、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市场购买服务,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在治理之前,马鞍山市委托专业机构对城区92处水体水质、排涝能力和城市排水管网情况进行调查梳理,综合判定黑臭水体35处。针对各处黑臭水体的环境特点、水体特征和水污染现状,30处黑臭水体被纳入中心城区水环境PPP项目推进系统治理,2处黑臭水体根据区域特点由所在区政府治理,3处黑臭水体根据水体功能另行打包治理,同时采用调研、方案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为每处黑臭水体“量身定制”具体整治方案,高效、便捷、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确保“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标本兼治、内外兼修让每一处水体提“颜值”增“内涵”
流水潺潺、鱼虾漫游、水鸟飞舞、绿树成荫,大人们在水边散步、闲聊,孩子们在桥上嬉戏、奔跑。8月30日,记者来到国际华城小区二村,看到的西塘水系是一幅人水和谐画卷。“这次市委、市政府可是动了真格。”住在附近的王阿姨感慨地说。
西塘水系属于雨源型河道,穿过国际华城小区,雨水污水混入,黑臭严重、杂草丛生。黑臭水体是城市发展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又大都流经城市商业、人口集中区域,“要让水体清澈,必须从源头上控污截流”。市住建委城建科负责人朱国斌表示,黑臭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在治理过程中,马鞍山市抓外源控制,进行截污纳管,加快补齐水体周边缺失排水管网,改造漏损污水管网和雨污混接管网,沿河铺设污水截流管线,推进初期雨水预处理和前置塘建设;抓内源治理,清淤疏浚河道底泥,同步清理沿岸水体内可见污染物,驳岸修复,降低水体内源污染负荷;抓水质净化,采取生态浮岛、生物膜法、种植箱、曝气复氧、基地改良工程等方式,恢复水体自净功能;(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谈恒成通讯员余萍报道今年第二季度,马鞍山市建管部门对全市在建工程项目进行了安全大检查。日前,市建管处通报...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