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社区内,老党员汤文华(中)的“微学堂”。
西湖花园社区党员志愿者向居民宣传计生知识。
成立全市首家“标准化”的楼宇党支部和楼宇党建“微管家”,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两个覆盖;以村居“大管家”服务平台建设契机,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队伍建设激发党员干部干事热情,创新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
作为马鞍山城市主城区和核心商业区,近年来,花山区坚持统筹区域资源,建强工作阵地,创新活动载体,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聚集激发党建工作红色“因子”,让党建之花处处飘香,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的工作水平,有力推进了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管理有序、生态文明的新城区建设。
文/记者黄莹图/记者邵纪明
哪里有党员群众哪里就有组织大华楼宇党支部书写精彩
在大华锦绣国际7栋8楼,年轻的邱燕在这里开了一家自己的美妆工作室。2011年大学毕业后,老家在云南的邱燕嫁到了马鞍山,凭着内心对美妆行业的热爱,加上自己的专业特长,2012年,她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成立了一家美妆工作室。2015年,随着大华锦绣国际的落成,邱燕又将工作室搬进了大楼。5年来,她的工作室越做越红火,名气也越来越大。忙碌的工作之余,有一件事却总是让邱燕放不下,也跑回了云南好几趟。那就是她的党组织关系问题。
原来,在大学时就已入党的邱燕,毕业后将党组织关系转回了云南老家。几年来,任何组织活动她都无法参加,缴纳党费等组织上通知的相关事宜也都是由老家的父母帮忙处理。由于她的党组织关系没有能够随着她本人走,所以,在最近的党员情况调查中,邱燕被组织认定为“失联党员”,这让她感到很无奈。
“一直想把组织关系转到马鞍山,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这下好了,再也没有牵挂了。”就在今年8月初,邱燕顺利地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了马鞍山,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大华锦绣国际楼宇党支部的成立。
8月4日,马鞍山大华锦绣国际党建“微管家”暨楼宇党支部成立,这也是马鞍山首个“标准化”楼宇党支部。从此,大华锦绣国际6栋、7栋196家企业中的15名党员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想要入党的员工也终于找到了组织。
当然,楼宇党支部的成立绝非一日之功,它的背后承载了太多人的艰辛付出和努力。湖东路街道南湖社区书记、楼宇党支部党建“微管家”负责人王英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王英的电脑里,有一张《大华锦绣国际入驻企业调查表》,企业房号、产权人、企业名称、行业类型、法定代表人及联系电话、是否有党员、党员人数等信息一应俱全。王英告诉记者,大华锦绣国际位于花山区核心商业区,年轻人多、活力旺盛,他们当中有在册党员,也有想要入党的人。为了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早在今年4月份开始,自己就和同事们一起配合街道对大华锦绣国际6栋、7栋开展了走访摸底。一次次地上门,一遍遍地采集信息,这才最终促成了楼宇党支部的成立。
“我们的党建‘微管家\’也同时成立了,这是我们楼宇党支部的阵地。”王英介绍说,大华锦绣国际党建“微管家”是党建活动、教育培训、形象展示和服务楼宇的综合平台。党支部成立后,将以“服务党员、服务企业、服务员工”为主线,将党建工作与楼宇经济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特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
排民困解民忧助民富村民“大管家”帮你帮到家
走进风景如画的濮塘镇濮塘村南池村民组,家家户户白墙黛瓦,村间小路蜿蜒曲折,引人入胜。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每家每户的门前,都贴有一张“濮塘村网格党员联系农户服务卡”,服务卡上,除了有联系户姓名,网格指导员、网格长和联系党员的姓名电话也都清楚地标注在上面。村民只要有事,第一时间就能找到人寻求帮助。
“小王,进来坐坐啊!”“小王,上次的事谢谢你啊!”9月1日下午,作为濮塘村第二网格党小组网格长,王书蓉每天都要在自己所在的网格中转上几圈,环境卫生整治、上门了解村民情况、帮助村民解决困难等,身为村民“大管家”,王书蓉身上的事情真不少。而村民们只要见到她,也都会非常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王书蓉记得,在环境卫生整治中,自己每天早上6点就到了村里,看到有乱堆乱放的,就要上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晚上经常是八九点才能到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看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自己觉得再累也值了。她告诉记者,身为“大管家”,自己正在努力,真正向村民兑现“有事就找大管家,帮你帮到家”的承诺。
“她忙死了,真辛苦,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她。”村民印存美说道。提起王书蓉,村民印存美一肚子的感谢。作为马鞍山市级的美丽乡村示范点,该网格点也是一些特色农家乐的聚集地,印存美的“美美农家乐”就是由省妇联命名的“灰姑娘”农家乐之一。从当初的一名农家妇女,到如今成为南池妇女创业的带头人,这其中少不了王书蓉的帮忙。帮忙出谋划策、帮忙传达政策信息、帮忙递交申报材料等等,如今农家乐生意红火,印存美的心里甭提有多美了。
作为群众的主心骨,党还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马鞍山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濮塘村党总支也积极践行了党组织推动发展的功能。
在南池村民组,一处集濮塘村村民“大管家”第二网格点、濮塘村南池文化活动中心、“优宿”游客中心和濮塘村老年学校南池分校的四间平房引人注目。据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浩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濮塘旅游业的发展,濮塘村与杭州一公司达成了共识,成立了“马鞍山濮塘优宿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造一批特色民宿,让游客来了以后有找到‘家\’的感觉。”张浩说,民宿的打造最终还是要让村民们参与,让更多的农户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一分子。
为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目前,王书蓉家的2间房子正在着手改造成民宿。她算了一下,改造成标准化的民宿,自己大约要掏4万元钱。
“作为党员,我们有义务带头,以后我们就可以从‘农民\’变成‘股民\’啦!”王书蓉笑着说道。
张浩介绍说,按照“党小组+村办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利润分红”的分配机制,从而真正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真情服务为居民网格遍开和谐花
早在1999年,只有22岁的周福花就进入了社区工作。掐指一算,至今已经18年了。从早年的健康路居委会,到阌家山社区、青松社区,再到如今的西湖花园社区,18年间,她从来没有离开过社区,始终和社区里的百姓们打成一片。
2014年,周福花刚到西湖花园社区时,也正是新建小区汇成上东刚刚交付使用不久,并纳入了西湖花园社区的管辖范围。作为社区副书记,同时也是一名网格员,汇成上东的2栋居民楼是周福花的包干网格。入户调查和采集居民信息就成了她的“必修课”。
由于小区里很多住户都是上班族,白天家里没人,周福花也是经常吃“闭门羹”。信息采集速度较慢,周福花心里也很着急。为了更加快捷高效地采集信息,周福花便转换了工作思路,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采取“夜访”的方式采集信息。
于是,在那段时间里,别人都是下班回家,周福花却不能下班,每到下午五点半刚过,她就背起了包,拿上了资料台账和笔,再带上一把手电筒就出发了。
“您好!我是西湖花园社区的,需要登记一下您和全家人的信息。”每到一户,敲开门后,周福花都会微笑着礼貌地向对方打招呼,说明来意。得到理解,能够配合自己迅速地将信息采集完毕还好,碰到那些不够配合的居民,一方面是怀疑的目光,一方面是多方的盘问,即便如此,周福花也总是很有耐心地拿出自己的工作证,细致地解释一番,才总算能顺利地采集到信息。最怕的就是一些非常不配合的居民,可能连门都不愿意开。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周福花也只能多次上门,想办法获得居民的理解和认可。
就这样过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周福花才终于将自己包干网格内的居民信息全部采集完毕。在那些日子里,最怕走夜路的她也不得不在每晚9点多钟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骑上她的电动车回家。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入户采集信息只是众多细碎工作中的一件。对于周福花来说,真正深入群众,当好群众服务员,才是她最大的愿望。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周福花的心中一直坚定了一个信念: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好。对于群众,她总是热心帮忙,对于群众生活中遇到的纠纷矛盾,她也总是及时疏导解决。
汇成上东13栋居民王师傅夫妇工作很忙,抽不出空帮孩子办理医保,周福花知道后就主动帮忙办理,令王师傅一家非常感动;居民罗大妈和邻居因为一点小事闹了矛盾,周福花第一时间上门调解,邻里关系重修旧好;网格内有行动不便的高龄空巢老人,周福花不但上门看望,还联系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上门为老人免费体检,并留下电话号码方便老人联系自己……
来到西湖花园社区后,根据不同的居民需求,周福花还创建了七彩志愿服务品牌,利用社区组建的7支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居民服务,内容涉及红色教育、橙色帮扶、金色创业、绿色环保、青色廉洁、蓝色平安和紫色生活7个方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推动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与居民打交道很开心,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社区就是我的家。”周福花说,作为党员,自己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社区老党员发挥余热成楷模
在金家庄街道新风社区,提起汤文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78岁的老党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是社区里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志愿者,更曾被市政府评为“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党员”。义务巡逻、义务服务、义务保洁,哪里都有他的身影。因为说话嗓门大、做事风风火火,在新风社区,大家都喜欢叫他“汤司令”。最近,这位“汤司令”又办起了别具一格的“微学堂”。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微学堂”?8月31日,记者来到新风社区发现,这个“微学堂”既没有教室,也没有教师,只有一个小学生双人课桌模样大的长条桌,周围摆上了几把小椅子。桌子前面还有一块红底白字的牌子,写着:党员家庭“微学堂”,免费读书看报。桌子上放着新华每日电讯、安徽日报、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等报纸,还有“江淮”杂志和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刊物等。只要是路过的人,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坐在小椅子上翻看自己喜爱的报纸杂志,不收费、不限时。
老人说,这些报纸杂志都是从社区阅览室里借来的,自己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很多人不愿意去社区看,觉得麻烦,这样放在路边,随时经过随时就可以阅读。而且许多老人不会用手机阅读,自己也是给老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有时候看到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汤文华就喜欢坐在“微学堂”里向路过的人们宣传,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不仅如此,汤文华还是一个“能工巧匠”。在社区里,换灯泡、通水管、修桌椅板凳,他也是样样在行。之前社区里有一位胡姓老人发现厨房水池漏水无法使用,便找到了汤文华。汤文华二话不说就上门帮忙。经过他的检查发现,原来是水池瓷砖起壳导致的。汤文华又急忙帮老人买来了瓷砖,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胡姓老人感激不尽。
在外人看来热心肠、好脾气的汤文华,实际上自己的生活却并不富裕。老人和老伴共有3个儿子,1个女儿。其中有一个儿子还是智障残疾人。老人早年从耐磨公司退休后,仅仅靠280元养老金维持全家的生活。其他子女相继成家后,老两口便带着残疾的儿子生活。2012年,老伴撒手离去,只剩下汤文华与儿子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加上他本身也患有多种疾病,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汤文华不仅没有向生活低头,还一直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满腔热情地参与社区的各项志愿活动。
“我是个党员,即便老了,党员身份还在,总要做点什么。”汤文华说道。眼下,在全市上下文明创建的火热大潮中,汤文华又积极投身到了社区创建工作中,拔草、巡逻、整治环境卫生,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党员的担当。
我愿意我付出我快乐我成长做公益事业志愿者展党员风采
作为马鞍山公益善食馆的一员,王东瑞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是善食馆办公室主任兼组织委员、是善食馆益学堂给志愿者们讲传统文化的授课老师、还是善食馆一名党员志愿者。在这些众多的身份中,王东瑞最看重的就是最后一个身份:志愿者。
早年经营消防公司的王东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老板。辛苦创业的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平日的生活中,王东瑞也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在与他攀谈的过程中,举手投足、言语之间,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受传统文化浸润后的那份端庄和儒雅。
2016年初,公益善食馆成立以后,王东瑞毅然选择来到善食馆工作。除了善食馆成立的8个发起人,他是馆里第一个工作人员,也是第一个志愿者。
每天早晨7点,王东瑞都会准时出现在菜市场,分管善食馆经营和采购的他每天都会去市场查看行情,严格采购流程,不允许任何残次品进入善食馆,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安全;9点回到馆内,他又开始给志愿者们上一个小时的传统文化早课,让大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善食馆的核心理念践行在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行动上;10点过后,骑上他的电动车,王东瑞又开启了每天的“送餐模式”,亲自上门送“爱心助老餐”。20多户跑下来,就到了中午了。随着就餐客人的上门,王东瑞戴上口罩,忙着给客人端上可口的饭菜,忙着清理客人走后的餐桌,又或是忙着在后厨打扫卫生。晚上善食馆打烊后,王东瑞还要盘点一下一天的经营情况,在手机里的记事本上写一段当天的小结,下班时经常是晚上九十点钟了。第二天天一亮,一切又开始循环往复……
“公益善食馆是一个具有‘造血\’功能的公益平台,我很乐意来到这里工作。”王东瑞说,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善食馆,了解善食馆,共同塑造公益爱心,传承仁爱之心,自己便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努力形成让全社会都来做公益的联动效应。他认为,也正是有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教育基础,才产生了善食馆如今人人都争着来做公益的联动效应。
“没有什么技术要求,也没有年龄要求,只要你有一颗爱心,都可以来这里做志愿者。”王东瑞说,善食馆的志愿者实行登记制度,没有门槛,无论你是社会人士还是在校大学生,都可以来。
经营近2年来,在王东瑞的组织下,以“我愿意、我付出、我快乐、我成长”为公益理念的善食馆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如今的志愿者队伍也已经发展到了近5000人,“爱心助老餐”、“爱心助学义卖”、“弯腰拾文明”和“爱满全城”等四大志愿服务品牌,更是将公益之花开遍了诗城的每一个角落。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董磊通讯员笃靓瑶报道日前,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表彰了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荣获“全国卫...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