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寿林在贴刚拿到的无公害农产品商标。
等了两年,也盼了两年,8月16日,雨山区佳山乡前庄村葡萄种植户尹寿林,终于等来了专属于他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薄薄的两张纸,却体现了尹寿林思想、行动上的巨变。从一开始只会埋头种地,瞧不上品牌作用,到认识到品牌重要性,却因不达标被拒绝,再到狠下心来整改,发誓一定要认证上。尹寿林的“拿证”路,走得艰辛而又踏实。
从只会埋头种地
到认识到品牌重要性
8月16日9点半,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佳山乡前庄村葡萄种植户尹寿林正在大棚里忙碌着。这时,雨山区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他家,把《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以及《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拿给他。
捧着这两张证书,尹寿林感慨万千,两年多的辛苦没有白费,他的产品再也不是“大路货”,也有了品牌上的认可。打开装有无公害农产品商标的盒子,尹寿林立马拿出来一张,一个个地揭下来贴在葡萄箱子上。
今年50岁的尹寿林从1998年开始种葡萄,起初只种了四五亩地,后来慢慢的扩展,到了2016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亩。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尹寿林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把葡萄种好,每年多种几亩地,多卖几个钱,从来没想过要提升葡萄的品牌影响力。
“一开始葡萄确实挺好卖,可后来种的人多了,渐渐就不好卖了。”尹寿林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和很多葡萄种植户在一起卖葡萄,多数种植户卖的价格都一样,但有一家打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招牌,并附上了证书照片。同样的品种,虽然这家价格比其他家的价格每斤都高出0.5元,但却卖得最好。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品牌带来的“增值效应”,看着别人以高价顺利卖出葡萄,他也开始有些动心。
他以探询的口吻和儿子说起了这件事,谁知身为大学教师的儿子听后非常支持他,并给他讲了很多关于品牌的故事。2015年,当雨山区农技站工作人员再次上门动员他申请无公害农产品时,他立即答应了。
从提出申请到获得证书
2年整改终有回报
尹寿林以为只要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肯定是“手到擒来”,但他没想到,这一申请就是两年。2015年,尹寿林的申报材料被交到马鞍山市农委。市农委很快派出专家来到他家的葡萄地里进行实地检测。“专家检查发现,尹寿林用过违规违禁药品敌敌畏打苍蝇,种植过程中还使用了20多种农药。”雨山区农技站站长蒋双静告诉记者,因尹寿林此前在种植葡萄时多处“违规”,专家当场就退回了他的申请。
好不容易燃起的积极性,遭此当头一棒,尹寿林这才发现,原来创品牌并不容易。但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尹寿林认真分析了被拒绝的原因,主要是露天种植,导致病虫害太多,需要打更多农药防治。所以,要破解这个难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种植大棚。
说干就干,尹寿林拿出了全部积蓄40万元,再从银行贷了10万元,盖了90个大棚。“葡萄长在大棚里,雨水淋不到,病虫害也就少了。”尹寿林说,为了不打除草农药,他特地养了50只羊、几十只鸡和鹅,用来除草除虫。
无公害葡萄到底怎么种,尹寿林拿捏不准,所以区里只要有相关培训,他每次必定参加。“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安全使用标准,禁止用污水灌溉,葡萄收获后,要及时销毁病虫残枝败叶。”如今,说起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尹寿林头头是道。今年,在全市第二届精品葡萄展品会上,他种植的“黄蜜”葡萄还获得了一等奖。
文图/本报记者王永霞实习生陶候通讯员夏武华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谈恒成通讯员余萍报道8月10日,马鞍山公布了今年首批“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名单,市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办公楼等5项工程获此殊荣。今年以来,市建设工程监督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