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新闻 含山新闻 和县新闻 当涂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马鞍山市 > 马鞍山新闻 > 正文

我的学生我的班

来源:皖江晚报 2017-08-11 10:22   https://www.yybnet.net/

□文/黄莹—﹃我的学生我的班﹄之访原二中副校长、现任马鞍山外国语学校校长

□文/余萍

核心提示:二中迎来一甲子,全球校友同祝福。在马鞍山二中迎来60周年校庆之际,不仅仅有广大校友的关注和祝福,作为曾经在二中工作过的老教师、老前辈,曾经殚精竭虑引领二中创新发展的老校长,他们仿佛守护着共有的精神家园一般,始终默默关注着二中的发展。虽然他们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经离开二中,但他们的心却始终与二中连在一起。二中就是他们永远的“家”,她的一举一动、她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荣誉,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比翼双飞好夫妻学做红烛燃青春

——"我的学生我的班"之访二中老教师王正瑞、张涤非夫妇

他们在二中相识、相知、相恋,他们在二中奉献出了无悔的青春,他们的儿子也在二中成长成才,他们就是马鞍山二中老教师、比翼双飞好夫妻王正瑞、张涤非夫妇。

2017年的夏天着实炎热。7月15日,已经退休多年的夫妻俩特地顶着炎热从上海赶回马鞍山,为的就是参加二中1984届初中、1987届高中毕业生重回母校的大聚会。再看一看久违的二中校园、再走一走熟悉的校园小路、再聊一聊难忘的师生情谊、再寻一寻曾经的青春足迹。

一天的时光,注定将成为永恒的记忆。此次回马,王正瑞、张涤非夫妇俩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太多的往事在眼前浮现,太多的情感在心头堆积。光景在走,人事在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对二中的那份情。

197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71年来到二中任教,10年班主任的工作生涯,13年在二中的任教经历,今年已经72岁的王正瑞老师谈起二中可谓滔滔不绝。

“二中能有今天的发展,过去打下的深厚基础功不可没。”王正瑞说,在那个年代,老师们甘于清贫、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一心扑在了教育教学上,学生们也非常尊敬老师,课堂秩序井然。课余时间,老师们经常和学生一起劳动,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从那时候起,二中就开始有意识地抓学生的全面发展了。”王正瑞说,无论是文化课成绩,还是体育和艺术,二中都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工作中的“夫妻档”,张涤非老师教授的是语文学科。在她的心中,二中是哺育和成就自己一生的“圣地”,让她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教师,逐渐成长为马鞍山市教育系统首届学科带头人、全市中小学导师团导师。

在二中工作的30多个年头里,张涤非始终以“做一名教学能力强的好老师”为奋斗目标,通过不断的自学和向他人学习,先后进入了安师大和中央党校深造,在业务水平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自我超越。1999年,她被评为马鞍山市教育系统首届学科带头人、被聘为全市中小学导师团导师,她带的班级成绩优异,她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

“是二中成就了我,我一辈子都要感谢二中对我的培养。”张涤非说,即便是现在退休后移居上海,但二中永远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二中的这份情和爱穿越了时空、混淆了血缘、充实了人生。自己和老伴也永远为自己是一名二中人而感到自豪,相信二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文/黄莹

传承接力不忘初心继往开来铸就辉煌

——"我的学生我的班"之访原二中校长汪正贵

1989年,大学毕业的汪正贵来到马鞍山二中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校团委副书记、书记,直至校党委书记、校长,20多年来,秉承着二中前辈们的办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汪正贵将二中的发展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中是一所伟大的学校,虽然她只有60年的办学历史,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成为一所伟大的学校,无愧于‘安徽省首座省示范高中\’和‘江南一枝花\’的荣誉和称赞。”汪正贵说,一路走来,二中之所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名校,一定是有她独特的发展秘诀。在他看来,这秘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正确的办学理念。汪正贵说,办学理念是一种价值引领,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二中就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几十年来,时光在变,人也在变,但二中的办学理念一以贯之地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二中人的传承,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做到了与时俱进。

“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二中就提出了‘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培养特长\’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过时。”汪正贵说,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价值引领,这也是二中能够成为一所名校的根本原因。

“其次就是她的校园文化。”汪正贵说,如同马鞍山是个移民城市一样,二中的老师也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有着包容、开放和创新的精神,这种“文化基因”也深深地根植于二中,让二中能够在紧紧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脉搏、始终走在基础教育发展最前列的同时,也培养了二中学生包容开放的心态、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国际化的视野。

“第三就是二中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汪正贵说,用心而为、竭尽全力、追求一流的做事风格,让二中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路越宽。

在汪正贵看来,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在二中工作的20多个年头里,自己也始终紧抓这三大建设不放,让二中始终保持在了全省基础教育的第一方阵。

“二中能有今天的发展,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校长的功劳,而是一代又一代二中人的传承和接力。”汪正贵谦虚地说,自己就好比泰戈尔诗歌中描写的那样:“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他表示,自己在二中的使命就是将二中精神接力好、传承好,虽然已经离开二中,但对二中的关注始终没有中断。看到现在的二中发展日新月异,自己也由衷地喜悦。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有情自入池。”借用白居易的诗句,汪正贵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自己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二中,这是一份永远也割舍不断的情。同时,他也祝愿二中在60年校庆之际,能再上新台阶,再谱新篇章,成为所有二中人回望的精神家园。□文/黄莹

"奥赛"为二中赢得了一片新天地

——"我的学生我的班"之访原二中副校长徐礼荣

在二中从教三十年间,徐礼荣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部主任、教导处副主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取得过安徽省“江淮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省教坛双佳比翼飞、劳动模范等十几项省市级荣誉。他说,自己很荣幸地参与和见证了二中的发展壮大,更幸运地在二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

1981年,初出校门的徐礼荣来到二中,并在二中老领导和同仁的帮助下,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师。“二中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如果不是二中这个平台,我不会获得那么多的机会,如果不是二中的培养,我也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进步。”对于二中给予的一切,徐礼荣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

对于徐礼荣来说,更为珍视的是自己参与和见证了二中的发展壮大。安徽省首个省示范高中、安徽省首块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全省首个理科实验班……徐礼荣说,二中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培养了诸多高素质的人才,也成就了二中的理想与辉煌。

在二中发展史上,1989年是一个辉煌的开始,二中发展的一片新天地由此开启。那一年,徐礼荣共同参与辅导的学生周沛为安徽省夺得了首枚国际奥赛金牌,随后,他的学生在全国和省中学化学竞赛大奖成为常事。1997年,由徐礼荣在全省率先组建的理科实验班,由于成果丰硕,继而被省教育厅推广到全省6所示范中学。

在他的带领下,二中的化学竞赛成绩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仅2001年至2004年的三年中,有6人次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化学冬令营并分获二三等奖,有26人次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奥赛\’为二中赢得了一片新天地。”徐礼荣说,竞赛侧重于对学生自主教育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成学生把化学由兴趣变成“志趣”,徐礼荣采取了很多创新的举措,如,聘请化学专家、大学教授作专题报告讲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化学科学的发展趋势;请往届获奖选手讲体会,用榜样激励学生;日常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著名化学家的感人事迹,鼓舞学生热爱化学,立志献身化学……

回忆二中往昔的辉煌,徐礼荣的眼睛里写满了自豪。但数风流人物,还得看今朝,他说,相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未来,二中与二中人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文/余萍

二中成就学生也成就老师

——"我的学生我的班"之访原二中副校长、现任马鞍山外国语学校校长李代贵

对于原二中副校长、现任马鞍山外国语学校校长李代贵来说,马鞍山二中和马鞍山日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的二中建校六十周年“我的学生我的班”之访谈是这个夏天最清凉的解暑品。“每期必看”,他说,汪延茂、万亚平、赵汛、谢宏……这些曾经共事过的老领导、同仁的故事读来倍感亲切,更激发了自己内心深处深藏的二中情愫。

1996年到2014年,李代贵在二中历经班主任、教研组长、校刊编辑、教导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等岗位;从30岁到48岁,李代贵在二中迎来了人生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从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快速成长为历史高级教师,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二中是一个平台,不仅成就学生,也成就了老师。如果没有二中这个平台,我不可能在历史教学的专业上获得这么多的发展,不可能获得省内专业学科上的那么多认可,也不可能从事那么多丰富的工作,获得那么丰富的人生体验。”因为所教授学科为历史学科的原因,李代贵更重视体验和过程,他说,包容的二中和二中人给予了自己很多的机会,正是二中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成就了自己“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幸福。

经历了二中四十年校庆、五十年校庆,现在二中即将迎来六十年校庆,李代贵的心情是激动的,他说,作为二中一名老的教育工作者,回望二中的办学历史,在其中看到了传承与创新。传承是对于那些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发展的基本范式和定式的东西的矢志不渝的坚守和传承,比如老教师高超的技艺,那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行为示范、处事的准则。

二中又是鼓励和坚持创新的。在马鞍山这座包容、和谐的移民城市发展中,多年来,二中像一个排头兵,积极创新探索,远足、研学旅行、毕业典礼、成人礼、新生手册等德育方面的探索都成为了人文教育好的典范。

六十年筚路蓝缕,六十年弦歌不断,李代贵对二中的昨天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对于二中的明天,他更是充满了期待和祝福。他说,期待和祝福包容开放的二中与二中人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得更远。□文/余萍

新闻推荐

“送政策进企业”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本报消息记者刘挺通讯员黄治宝报道8月7日,记者从马鞍山市经信委获悉,为期一个月的“送政策进企业”宣传月活动于日前正式收官。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该市4个政策宣传解读组深入一江两岸园区、企业,通过...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的学生我的班)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