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正在冒着高温采摘葡萄。
7月23日9时58分,炙热的阳光透过葡萄园大棚,洒在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上。周静——一个戴着眼镜,皮肤黝黑的小姑娘——用剪刀剪下今年的第一串葡萄,嘴角露出微笑,“今年的葡萄迎来了大丰收”。
最近几日,马鞍山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坐落于马鞍山市采石街道芦场村的玉华葡萄园30亩葡萄也进入成熟季节。走在葡萄架下,碧绿、深黑、紫红的葡萄挂满了藤蔓,一眼望去,像一串串珍珠惹人喜爱,让人垂涎欲滴。
景色虽然迷人,但在里面劳作可就没那么美丽了,得时时接受高温的“烤”验。大棚里面很闷热,记者站了一会就大汗淋漓,周静的衣服更是已经湿透。“每次进大棚,都像洗了一次桑拿。”周静笑着说,天热的时候,大棚里面就像一个大蒸笼,有时候热得令人眩晕,实在受不了了就出来透透气,然后接着进棚干活。
葡萄成熟的季节,周静也迎来了一年当中最繁忙的时候。“这是夏黑,这是醉金香,这是阳光玫瑰……”在大棚里,周静像介绍老朋友一样,不急不慢地给记者介绍葡萄的名字。将成熟的葡萄小心地采摘下来,然后放进纸盒中,趁着新鲜,周静会将第一批葡萄尽快运到市场出售。大棚外知了叫得欢,大棚内周静一刻也没停歇,任凭汗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滴。“现在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差不多一直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吃上晚饭,天气太热,人虽然辛苦,但看着这些成熟的葡萄心里还是特别美的。”大棚里,满头大汗的周静脸上依然挂着笑容说道。
在芦场村,只要提起周静,大家都会夸她脑子灵活、特别能吃苦……周静今年22岁,2015年从皖南医学院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城市找一份工作或继续上学深造,而是走上了一条令大家颇为意外的路——回到农村,与父母一起操持家里的葡萄园,当起了地地道道的现代果农。
成为果农的第一天,周静虽然已做好吃苦的打算,但还是遇到了难题。绑苗抹芽、打尖定枝、喷施药物……这些看似简单的葡萄管理技术,对于葡萄种植“门外汉”的周静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白天在田间干活,晚上“啃”专业书籍,向葡萄种植大户拜师学艺,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周静已熟练掌握了葡萄种植与管理技术。
2016年,周静开始计划扩建果园用家里的存款又流转了20亩土地,用于种植蓝莓,结果去年遇到洪灾。得知周静的情况后,采石街道农办顺利帮其贷到青年农民创业基金10万元免息贷款,解了周静的燃眉之急。今年,周静的蓝莓园也将获得好的收成。
“今年的葡萄收成每亩能达到两三千斤,每亩能带来收益2万多元。”周静说,当初大学毕业选择与父母一起创业,就是想锻炼一下自己,“决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好”。说到今后的梦想,周静笑着说,她会继续扩大果园种植规模,让果园品种更加丰富,做出自己的品牌。
文图/本报记者刘明培
通讯员汪梅王燕
新闻推荐
诗城新增两家省工信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 全市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已增至8家
本报消息记者刘挺通讯员黄治宝报道日前,安徽省经信委公布了2017年“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名单,马鞍山市安徽科达机电有限公司和马鞍山博浪热能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名列其中。加...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