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正月里,走进水湖镇李集社居的一间民房里,不时传出阵阵谈笑声,一片热闹祥和的场面。只见二十八九个女人们,手拿着灯笼条,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围着手工桌边做活,边聊家常,不时还相互讨论技巧。
“小罗,你那胶水不要贴边粘,那样灯笼就打不开啦。”说话清脆有力的高坤凤正在一边示范,一边指导着新来的女工。“以前,孩子上学后,陪读妈妈们就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打麻将,现在都忙着手工活,想着多做几件贴补家用。”看着自己的女工们手指麻溜的干活,高坤凤欣慰地说。
今年46岁的高坤凤是朱巷镇的一名普通妇女,从小就喜欢缝纫织补,数十年来,她把爱好做成了事业,先后培训各种缝纫工八千余人。
小工厂开在农家“巧娘”的家门口
“在这厂里做挺好的,一天能干四五十块钱贴补家用,既不耽误给小孩做饭,也不耽误干家务。”夏素云家住张祠,三年前孩子来到县城读书,她便做起了陪读妈妈。刚开始在县城人生地不熟,平常除了给孩子做饭洗衣收拾家务,生活简单枯燥。经人介绍,夏素云来到了高坤凤的手工缝制厂工作,这下可给夏素云的生活找到了乐趣,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2008年,高坤凤的孩子到县城上初中,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她便到县城陪读。“我是个闲不住的人,那时候我常在学校周边转悠,心里盘算着事儿。”当她看到很到向她一样的陪读妈妈闲着无所事事,她决定把自己在老家的手工缝制厂开到县城。早在2000年,她在朱巷镇便创办了高坤凤手工缝制厂,从事各种手工加工、缝制和培训。
接着,高坤凤在县城的高中、初中等有较多陪读妈妈和留守妇女的周边租了几间民房,作为培训、加工的临时“工厂”和联络点.她把招来的女工首先带到这里来进行集中培训,等手工技术熟练掌握后,再把手工材料领回家去做。
积极拓宽货源为农家女搭建就业桥梁
高坤凤的手工缝制厂在乡镇和县城受到了留守妇女、陪读母亲、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的青睐,目前在县城有四个缝制点,此外在朱巷、下塘、左店、陶家湖也设有缝制点,主要做手工灯笼、孔明灯、衣物装饰、手工编织、玩具加工等,现在为合肥本地企业做来料加工。
农闲时,县城和乡镇平均算起来每天也有三四百人,货源不足,自己的女工不能满负荷运转,这让高坤凤经常愁的半夜失眠。上网、找报纸,深入合肥手工企业找寻货源,任何一种方式高坤凤都坚持试一试。“合肥的市场是有限的,还有同行的竞争,下一步肯定还想拓宽省内其他城市的市场。”
现在,除去寻找货源外,高坤凤每天在几个缝制点来回穿梭。走在自己的小工厂里,看到女工们比着做手工活的精神头,她打心眼里高兴。听到大家伙称赞她为“致富领路人”时,更是由衷地自豪。
(任芳)
新闻推荐
3月11日,杜集乡按“造林绿化、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要求组织开展了由乡全体干部、乡直单位和县农委、林业局、信访局、扶贫(移民)办,以及乡镇民兵预备役400余人参加的义务植树活动。当天共栽种树苗15000株,造...
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