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新闻 含山新闻 和县新闻 当涂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马鞍山市 > 和县新闻 > 正文

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来源:滁州日报 2013-01-08 16:29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 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推进“四化”协调同步 促进滁州科学发展

王家华(代表民建滁州市委)

“四化”协调发展必须以城镇化为引领。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人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四化”协调发展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滁州市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走依靠技术进步的以信息化来带动的工业化道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应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优化环境,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主动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加快向滁州市转移,实现非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内生动力。

“四化”协调必须以农业为基础。要以农村土地整治复耕为保障,保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就必须在努力提高单产的同时保证必要的耕地面积。切实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使他们愿意转让农村的宅基地和耕地承包权,以此为基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复耕,减少“空心村”,使农村耕地增加的速度等于或大于城镇耕地减少的速度。必须与建设用地规划同步制定土地整治复耕规划,制定政策,调动各方面节约用地、复耕土地的积极性,把与城乡耕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四化”协调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认识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和数字化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条例、标准为保障,把城市信息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加快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全民创业再扬帆

李振霖

要进一步宣传发动,把全民创业声势造足。激活全民创业热情,满足于一般号召,召开一两次会议,出台一两个文件,只能是一厢情愿。主要原因是扶持的政策措施落实难,有关部门为创业者设身处地考虑的还不够。当前,首先是各级领导必须坚定“创业是富民之源,全民创业是推动区域振兴的原动力”的理念,自觉地把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想实招,办实事。其次是进一步加大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运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扩大全民创业的影响力,保证各项扶持政策家喻户晓。第三是开展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敢于创业、终有所成的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各部门都要视创业者为衣食父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谁创业,鼓励谁;谁创业,支持谁;谁创业,尊重谁”的风尚。

要加大扶持政策落实力度,把服务做优。要建立帮扶民营企业制度,应想创业者所想,解创业者之所难。在企业入户登记上,降低创业门槛,实行“非禁即入”。简化审批程序和报批材料,提供“一站式”审批。沟通联系零距离,登记审批零差错,政务公开零遮盖,全程服务零障碍。在要素保障上,有关部门要建立全民创业信息库,要定期向社会发布创业项目信息,并帮助创业者提供项目可行性、市场前景方面的科学论证;设立创业发展基金,帮助创业者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创业活动的贷款投资;积极发展劳动力、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切实解决好创业者资源要素短缺问题。采取多形式加强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创业者提供财会、法律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坚持从办“小企业、小作坊、小商店”入手,精心培护,稳步推进。

以创新创造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创业实体。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创新创造为突破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民营企业长得快长得大。要重视创业小老板的培训和深造,定期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要打破家族式经营和家庭式管理的状况,逐步实现由家庭式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创业型老板向职业企业家转变。着力引导具有一定基础的民营企业由分散经营向集聚发展转变,以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为载体,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支持民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转变,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全民创业的整体水平。

做好山水文化大文章 全力打造美好新滁城

陈金伦

要提升战略定位,打造魅力滁州。“美好新滁城”建设的远期目标,应是将滁城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魅力城市。因此,“美好新滁城”要依托滁州市深厚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以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创新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为内涵,以原生态和现代时尚为支撑,形成宜人宜居、可持续低碳发展的特色区域,力争经过10年不懈努力,把滁州打造成美好安徽的“第一印象”城市、全国知名的魅力城市。

依托琅琊山、清流河,建设山水滁州。“美好新滁城”建设要依托西靠琅琊山、东抱清流河的地域优势,以“一座青山(琅琊山)绿半城、一湾清水(清流河)秀两岸”为主线,布局凸显山峦、水域特色。城西应彰显山为魄,城东、城北彰显水为魂,着力做好山水文章。

依托林木资源,建设园林滁州。必须充实具备本地特色的林木、花卉和建筑景观,展现滁州的秀美。城北片和清流河沿岸应凸显水为魂,城西片应彰显山为魄,建筑应采取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体现天人合一。城东片应体现现代产业区,重点在低碳园区和生态工业园上做出示范。城南片应以人居为特色,展现现代建筑时尚美。恢复部分古关古桥等古貌,依据老城区水域特色,修建古典廊桥、拱桥,在清流河上修建现代气息的斜拉桥等,形成别具一格的桥文化。

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田园滁州。“美好新滁城”应与周围乡村协同发展,形成整体美。要在滁州市周边规划建设具有田园、水乡、山林等地域特色的乡村。重点围绕滁州市周边国道、省道、村道,规划建设城市到乡村,乡村到乡村的交通生态环线。依托滁州市周边河流、水库和塘坝,规划建设乡村水域生态观光带。围绕滁州市周边山林和林场,规划建设生态林业观光走廊。用生态良好的“线、带、廊”将田院乡村、水乡小镇、林园山庄等连接起来,让人置身滁州能感受到“城在景中,宅在画中”。

要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文化滁州。“美好新滁城”应通过深厚的地域文化,展示滁州市的内在美和独特的人文魅力,要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建设“美好新滁城”。

要强化引导,建设创新滁州。各级政府要对美好滁州建设加强组织领导,统一组织协调市直和县市区、乡镇上下联动,与美好乡村建设共同开发,统一打造,整体推进;尽快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美好滁州总体规划,强化前期工作,克服项目引进的盲目性;加快职能转变,引导旅游行业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推动有风景区的国有林场改制转变为生态旅游企业;推动水利部门打包整合水库资源,引导水库在“管水卖水”的同时,向“观水”发展。

再现千年水乡风韵 为美好新滁城添彩

周 军(代表九三学社滁州市委)

重建乌衣古镇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乌衣老街历史文化沉淀深厚,保护性开发乌衣老街能增添美好新滁城文化元素,古镇老街的重现对滁城已有的古水城和古亭城形成重要古文化补充,增加了“新滁城”文化元素。

保护性开发乌衣老街应将治水放在首位。乌衣老街历经沧桑变幻,成于水也败于水。既兴于宋代水运,又毁坏于日后的水患。仅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每4年出现一次洪涝灾害,尤其以1954年、1969年、1975年、1991年、2003年和2008年的灾害最为严重,吃水深度平均1.5米以上。因此,保护性开发老街首要是治水,然后才能再兴千年古镇于清流河岸。

乌衣老街治水应首选疏导方案。调研认为,“堵”方案虽然防住洪水,但破坏了历史遗存,老街固有的“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也就消失了。“避”方案以人造河割断了老街与清流河自然相通的水系,丢弃了历史文化的真迹,给后人留下“移花接木”、“狸猫换太子”的感觉,且人造河水源天生不足,有可能最后会变成污水河、枯水河,且原老街地块仍回避不了水患。因此,调研提出,清流河改道北移“疏”方案。既将清流河主河道上移至胜利圩前庄、三城圩沈墩,下移至三城圩黄庄(外河),形成全长约4000米,河道断面堤距180米。原来蜿蜒曲折的清流河依然保留,作为景观河流。老河道上下游分别建防洪闸,大洪水时关闸防洪,平常时开闸供旅游船只通行,在老河道下游建一排涝站,彻底解决老街的水患。景观河与清流河之间采取围堰(古都江堰的做法)的办法,既保障防汛分洪,又保持通航。

清流河改道北移“疏”方案的好处:一是清流河乌衣段改道,从根本上消除了老街和南谯新区的洪水灾害;二是保护了老街历史遗迹遗存原貌;三是明显改善了清流河通航能力,有利于“新滁城”通江达海;四是有利于实现“滁城-乌衣-叉河-滁河”的水上通行,为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交通线、边界线、连接线”提供了水上景观带。五是可新增原清流河两岸4个商业地块,面积约6.5平方公里。因此,建议采用清流河改道北移“疏”方案,用新增用地增值保障乌衣古镇重建。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是再现乌衣老街千年风韵的关键,将清流河改道和周边用地纳入规划项目;多部门联动;尽快编制水利防洪规划和项目规划报省水利厅、国家水利部批准,争取挤进国家水利投资盘子;要做好老街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挖掘,邀请古建筑专家和学者进行把关指导,把准定位,确实保持老街原有的“滨水而市、临水而居”的古镇特色和传统的建筑风貌。

发展会展业 提升中心城市聚集度

毕 璧(代表农工党滁州支部)

要进一步形成共识。要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抓经济就是抓企业、抓项目,会展业可抓可不抓;认为具体的某个会展只是某个部门、某个企业的事,缺乏对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把握、战略谋划;认为办会展是图形式,耗时费力,得不偿失等等。

要进行战略规划。把会展业放在打造成滁州中心城区的支柱产业的战略高度来精心谋划,充分依托滁州市便捷的交通优势、紧靠长三角和合肥南京的区位优势、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及在不断对外扩大开放过程中吸引外来资源形成新的优势,大力培育一批会展业主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规模、市场知名度高的品牌会展,建立配套完善、功能齐全、流程顺畅、快捷高效的服务机制。要通过发展会展业,有效促进滁州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打造现代化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发挥重要作用。

要出台扶持措施。要在调查研究和考察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滁州市实际,拿出扶持办法。要积极培育专业从事会展业的企业,对素质较好、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要给予指导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要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引进有品牌效应、有相当影响力的会展项目,引进成功的可以纳入招商引资实绩考核和相应的奖励。要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他们在市场组织、信息共享、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建立扶持基金。对于自主举办的影响力大、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会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主办者适当经济补偿,花不多的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外界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合作,借用外力,错位发展,打造自己有特色的会展平台,分享会展业的“大蛋糕”。要建立政府主导的指导协调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利益的共创共享,为会展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划建设好基础设施,扩大接纳能力。

要立足长远抓好起步。要扎实抓好起步工作,争取在近两三年内,创立三到五个有品牌效应、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会展项目。要广开言路,广纳创意,征集办会展的“金点子”,在此基础上,精心谋划,精心运作,办出效益。可以通过对已有展会的改造、提升、延伸放大,争取做出品牌;可以依托滁州市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产业优势,策划会展;也可以从外地引进有品牌影响力的会展来滁举办。

要成立领导协调机构。由政府负责同志牵头,政府各相关部门参加,承担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拟订有关政策措施并负责反馈落实的信息;协调涉及会展业的各方面关系,督促建立审核审批“绿色通道”,协调建立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就会展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等等。

尽快将公共交通事业纳入民生工程

夏 霖

要提高对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认识。滁州市在上下班高峰期,滁城各主要路段交通拥堵十分严重。有资料统计4辆小汽车所占用的道路面积与1辆公交车所占的面积是一样的,而公交车的载客量是小汽车的40倍。运送同样数量的乘客,公交车与小汽车相比,分别节省土地资源3/4,建筑材料4/5,投资5/6,空气污染是小汽车的1/10。因此,城市公交是效率最高的通行方式,“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人多地少、车多路少、拥挤堵塞等交通问题的首选,国家提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也基于此。

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财政补贴机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需财政、物价部门建立规范的公交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划分和明确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的范围。对于政策性亏损、社会性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视财力给予专项经济补偿。同时公交企业可以参照服务业享受优惠政策及相关的税费减免和技改优惠政策。

完善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场站、公交车辆等配套设施建设。公交场站、公交车辆是整个城市的基础性设施,要按照“统一规范、统一管理、政府主导”的原则进行建设和配置。公交场站的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而且要预留满足长远发展的条件,避免重复建设。公交站台可以设计为港湾式的公交站台,这样能有效避免因公交车进站导致的交通拥堵,也能提高公交运行的效率。

实行路权优先。在城市的主要路段,特别是容易塞车的路段设置公交专用通道保证公交车的优先通行权;同时实行路口优先通行,合理设置公交专用逆行车道,有条件的路口增设公交车专用导向车道,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确保公交行驶权的优先;在公交站台两侧30米范围内不允许停靠其他社会车辆,保证公交站台的畅通。

加强法制建设。城市建设须保证公交优先,要制定有关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公交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建立部门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确保公交优先有章可依。尽快出台并落实“公交优先”具体政策,建立配套政策机制。

加强培训和监督,提高公交队伍服务水平。要提高公交一线驾服人员的服务意识,科室管理人员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大局意识,高标准构建服务规范,高要求提升队伍素质,高质量提高服务质量。严禁服务忌语和不规范、不文明、不和谐用语。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缪传凤(代表民革滁州市委)

要完善规划,指导美好乡村建设。要以规划为龙头、产业发展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为推手,全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构建以一个中心县城为龙头,扩权强镇试点镇为重点,一般建制镇和小集镇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和集聚功能。要加快完成城镇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规范镇、村建设行为,使城镇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有规可依。

要广泛发动,宣传美好乡村建设。要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要充分调动镇村干部、农民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乡村要利用开会、发宣传单、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倡导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活动,倡导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和谐。开展孝道、守法、清洁星级文明家庭等评选,并广泛宣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村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村民,以文明的家庭激励村民。

要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美好乡村建设。要整合支农扶农资金,激励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把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打造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优秀旅游名镇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要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引领美好乡村建设。围绕“抓点、连线、成片”的总体思路和“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坚持示范引领,分步推进的原则,强力推进镇村建设。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通过功能基本完备的中心村示范带动,引领美好乡村建设。

要创新农村金融机制,支撑美好乡村建设。要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信社加快组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强化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服务,探索组建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农业投资公司、农业产业基金、农贷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方式。

要认真实施民生工程,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通过财政拨款、社会力量等多种渠道增加投入,增强农村服务功能。

要实施人才战略,保障美好乡村建设。大力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创新人才选拔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大学生村官和选聘生列入后备干部序列管理,打造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大力培训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促使返乡农民工创办实体、就近就业。

引导非公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

夏晨辰(代表滁州市工商联)

统一思想认识,激发非公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热情。对于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滁州市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规划引导,畅通信息渠道,为非公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对接平台。抓好规划对接,结合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等规划的宣传和实施,引导非公企业选好投资的重点方向、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从而增强投资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项目对接,可采取重点项目对接会、招商会、项目推介会、产品交易会、展销洽谈会等形式,吸引非公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参与;抓好信息对接,要解决好村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向非公企业及时发布各种有效的投资信息、市场信息和需求信息,帮助企业确定投资项目和结对对象,积极主动地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制定扶持政策,完善激励措施,为非公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尽快出台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这一领域。一是土地使用政策。在不违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和利用,鼓励采取土地入股、租赁、承包等形式与民营资本结合,保证非公企业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必要的用地。

提高服务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为民营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非公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投资、捐赠、合作等参与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营造环境,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参与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对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作出贡献的非公企业家,应给与必要的物质奖励和政治待遇。

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制度建设,建立民营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非公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领导和协调机构,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挥各级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相关部门的信息直通车,利用工商联基层网络及时向非公企业传达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要注意引导非公企业家从单纯的财力帮助向智力帮助转变,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造血”功能的增强。建立健全村企挂钩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人才支撑机制等,使非公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发展步入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创建大学毕业生实践基地 为滁州腾飞吸引优秀人才

方志新(代表民盟滁州市委)

创建实践实习基地是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需要。近年来,滁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为滁州市推进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建实践实习基地是推进滁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滁州市发展有较大空间,特别是随着“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开工建设,更多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将逐步落户滁州。这都将促使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要强化组织保障。以市政府牵头,成立分管市领导挂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抓,市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苏滁现代产业园、房管局协助,在滁高校以及全市大中型知名企业参与的领导机构,统筹指导创建工作。使实践实习基地创建工作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要强化统筹规划。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对预留基地建设用地、资金筹集及测算、各地来滁实践实习大学毕业生住房、实习经费预算,进行统筹规划。拟定好立项报告、报批、审核等实施细则,将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到负责单位及个人。相关服务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定期检查,使实践实习基地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要强化资源整合。整合在滁高校现有资源,切实发挥在滁高校人才及科技等资源优势。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组建若干个大学毕业生实践实习基地,根据不同专业及工种,用人企业需求安排毕业生赴基地实习。可抽调各学校实践实习专业教师、企业骨干、科技人员、生产一线的班组长、车间主任等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来滁实习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工作。为企业长期输送所需各类人才,彻底解决在滁投资企业技术落后、用工难问题,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使企业始终充满活力,走向不断创新发展之路。

要强化政策优惠。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充分调动各大中型企业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目前,确实存在企业对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热情不高,一些实习基地基础脆弱的问题。对此,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争取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在财政、税收方面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补贴、减税、优惠用地等政策。具体建议,一是对接收来滁实践实习的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按人均给予一定的补助,由市财政划拨给接收实习生的企业,并由市房产局统一安排好实习生的住宿问题(可在公租房源中解决),以避免因接收实习生给企业增加负担;二是在产品升级或扩大再生产所需贷款问题上,与各商业银行协商给予优先考虑和政策许可下的优惠;三是在用地的审批上给予优先考虑;四是政治上给予鼓励,在报纸、电视台、电台给予正面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吴鸿英(代表民进滁州市委)

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从现在起,对农村的村干部、村民、中小学生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把环境保护理念落实到村委会干部决策、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去。必须从国家环保全局的高度,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

加快实施“碧水工程”。根据市政府“六城联创”的统一部署,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保护;完善农村排水治污法规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启动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库的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源治理,改善水质,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侵害;加强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其周边建设。

因地制宜,加快建设重点中心集镇。以“百村十镇”示范为重点,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坚持“高标准、有特色、上档次”的原则,选择一批区域地势优越,基础条件好,具有良好潜力的重点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度,加快旧村庄改造、改水、改厕进程,减少分散居住给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活污染。尽快将城郊结合部的市容、环保基础配套设施等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畜禽规范化饲养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加强村庄整治,积极推广运用“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建设重点中心集镇。

采取措施,强化乡镇政府环境保护的职能。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不得借故推诿,要令行禁止。加强农村村貌管理,治理脏、乱、差,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努力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落实环境机构的“一票否决”权。要提高“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认识,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要落实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务中去。建设和环保同行,不能先建设,后环保,更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始终坚持城乡公平原则。各级财政可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要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新闻推荐

定远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工

定远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工

和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