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马鞍山 今日含山 今日和县 今日当涂
地方网 > 安徽 > 马鞍山市 > 今日含山 > 正文

傍水而居 我们与土地的最好约定

来源:江淮晨报 2021-11-08 00:40   https://www.yybnet.net/

油菜花盛开时,一片金黄。

9月,巢湖岸边,即将进入收割期的农田。

安徽农业大学皖中综合试验站,有一片广袤的试验田。

瓜果成熟时,农民享受丰收的喜悦。

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寻水稻的秘密。

八百里巢湖水天一色,犹如一颗温润的宝石镶嵌在江淮大地。合肥市立于湖之滨,饱含灵山秀水之气,孕育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正如清代诗人孙芝芳所赞“天与人间作画图,南樵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是全国少有的滨湖城市。以湖为景,以湖养人,更要传承湖畔瑰宝。

一汪湖水,幻化着巢湖儿女的虔诚向往;一方土地,扎根着江淮人民的勤劳本质。在土地上挥洒的汗水,如春日播撒的种子,悉心浇灌终将开出动人的果实。而在这场与自然的对话中,与巢湖为轴心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阳光洒向湖面波光粼粼,秋日的巢湖边遍地金光灿灿,而乡间稻田颗颗被饱满的米粒压弯了腰的稻穗,百姓铺满门前晾晒的稻谷,蔬菜地里成熟的果实,无不在向我们展示这一个“丰收年”。丰收,从不是一句评价,而是一场考试,考验着人们年复一年的勤勉劳作,也考验着我们对自然规律的铭记运用。千百年来,巢湖流域文明史蓬勃发展,农耕文化便以常用常新的生命力伫立其中。

起源 稻作生产源远流长

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活下来”是人类诞生以来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植物果腹、动物营养,人类尚未学会生产食物之前,就是单纯地向自然界索取。“文化”何以来?最初的形式便是在劳动生产中习得经验加以传播。进入新石器时代,基于生存的考虑,气候温暖、水源充足、河流密布、岗地相间的巢湖地域,成为先民聚落生活的较为理想之地,而农耕文化便就此酝酿开来。

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智慧。

由傍水而居的天然渔猎转向需要借助工具发展的农业,由迁徙不定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聚落,是巢湖流域农耕文明发展的基本模式。据巢湖流域经济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恩虎介绍,农耕生活艰辛单调且起伏极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遇到洪水灾荒,还会颗粒无收。但流域先民依然敏锐地觉察到,其稳定性仍是渔猎无法比拟的。

稻作农业是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选择农业就是选择了一种更为长期辛劳的生产模式。”“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而巢湖流域的稻作农业究竟有多久的历史呢?

考古专家在肥东大陈墩、肥西古埂等一些新石器遗址中,多次发现过炭化稻谷凝块和烧焦的稻粒。而在稍晚一点的含山大城墩二里头时期的地层中,发现过成片堆积的炭化稻谷,经鉴定有籼型和粳型两种。这说明大城墩的先民们已经能够区分并熟练掌握两种水稻的种植技术了。巢湖地域的稻作生产源远流长,粗略估计,至少已经有5300年以上的历史了。

陈恩虎更愿意将其称为“大自然的恩赐”。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河流密布,土壤肥沃,有着良好的水、热、光照条件,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水稻的生长。“稻米是巢湖地域居民的主食,巢湖地域一直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勤劳智慧的先民,曾创造出达到一定高度的农业文明。”从聚落数量增加、面积扩大、文化堆积变得厚重而长期等许多现象上,都能窥探出巢湖流域稻作农业进步的幅度。

巢湖地域的古代农业耕作活动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其兼容性。随着以稻作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学者认为大致可分为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诸如农业种植、生产器具等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创造了物质文化的与众不同,而精神文化则是植根于稻作农业的农耕文学、民俗。

文化 农耕孕育文化之风

长时间与土地为伴,下地劳作的客观条件无意中成了巢湖人民越过狭隘旧俗的钥匙。巢湖流域有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古代中国妇女的裹小脚陋习在此比较少见。究其原因,竟也与“农耕”密不可分。据陈恩虎介绍,这里多水田,尤其是环湖圩田,水深泥深,妇女要下水田赤脚干活,不宜裹小脚。自然原因却也让巢湖周边的人们避免了一场传统陋习。

这里还流传一个“大脚李老妈当街训子”的民间传说。相传,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后,曾把母亲接到天津,但却因母亲脸上有麻,未曾裹脚而担心失了面子,紧拽轿帘不让母亲当街露面。李家家教甚严,气得李老妈当街训开了:“老话说,儿不嫌母丑,没有你老妈这双大脚,下田栽秧割稻,供养你们长大读书,你们能有今天的出息吗?”母亲说得动情入理,回想起母亲含辛茹苦养大兄弟姐妹的岁月,李鸿章内心备感惭愧,日后越发勤勉孝顺。

巢湖流域还流传着许多与收获有关的农谚。《巢县志》云:“小暑后,园蔬盛”,百姓说:“小暑吃园,大暑吃田。”这是说小暑之后会有各类时蔬上市,粮食则要等到大暑之后才能成熟。“知了爬,吃香茶;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知了死,吃新米”,则是说七月中下旬收割早稻,新粮食就要上市了。“七月半”的雨水影响着晚稻的收成,巢湖农谚说:“再干,干不过十五”。

稻作生产年复一年,人们要付出极其艰辛的劳动。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重复、稳固的生活方式,并且还要和自然作斗争,需要极为坚忍的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空话无补于农业的收成,踏实勤劳以汗水见证,耕耘和收获的守恒关系亘古不变。

因此以食用稻米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巢湖区域的人,植物性食物养育了他们纤巧灵活的体格,日日面对赖以生存、精心呵护的柔弱的庄稼形成的只能是细腻、温和的品格。所以,创造的文化自然是温和的、精致的和充盈着灵气的文化。

此外,环巢湖地区还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倒七戏”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庐剧”,“门歌”是春节时挨门挨户唱的庆祝之歌,“秧歌”则是水稻开始插秧时“开秧门”唱的歌、“大鼓书”在忙完田间劳作后也能带来惬意享受。独具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至今依然深受人民喜爱,在乡间长盛不衰。

沉淀五千年的巢湖流域农耕文化,必有其深厚的内在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靠天吃饭的人们,却也随着米香菜甜浸润了每一位巢湖儿女的心。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希望之田,凭借着骨子里的勤劳、执着与“刚”;年复一年以最大的诚恳对待无言的土地,深埋进身体里的温良敦厚与“耿”;风调雨顺尚可拼、缺水少粮仍敢搏,巢湖人至今依然遵循着这一份包容、谦善与“淳”;代代相传未敢忘,华夏儿女立身之根本便是这一方尚文重教,贵和尚中。

乡愁 乡土菜里的乡土情

巢湖地区地处江淮之间、华东腹地,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自古便是南北方文化交流、交融、传播、碰撞的地区。以水为载体,在古代通过肥水连接淮河、通过濡须河连接长江,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春秋时期是楚国与吴国的交界地,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连接着长江和黄河两大文明起源区,巢湖流域的农耕文化既有南北方文化及其影响因素,又有自身地方特色。

如何用好这一方特色,合肥人以求学之心,共话农耕新面貌。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利用绿肥等有机肥的历史非常悠久,且一直讲究精耕细作,以促地力常新。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与文化作为活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民以食为天。人要追求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悦,就必须重视继承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农业传统。这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市政协委员夏冬波对巢湖流域的农耕文化感情甚深。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条“给乡土菜种子留一席之地”的创新之路。夏冬波认为:所谓乡土菜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利用本地特有的物产,制成具有鲜明乡土特点的地方菜。“乡土菜是地方菜的根基,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及乡风民俗底蕴,是中国老百姓饮食地域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菜的源头。”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广,不少农民上了楼、迁了地,改善了生活的同时,也就顾不上对乡土菜的种植。过去,乡土菜的种子在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手里,在他们的自留地、小菜园里。“房前屋后,种瓜点豆”。如今,农民房前屋后的小块空地很多都没有了,再留着乡土菜种子也就没啥用途了,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也就逐渐消失了。但它们本应该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用自然的方式诉说先人的智慧。仿佛“保留好乡土菜种子”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仪式感,就像在保护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农耕模式。“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没有理由丢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贵乡土菜种,丢掉儿时的味道。”

创新 求解“稻”之密码

在农耕文化中摸索出的美好品质,是巢湖流域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对待土地,我们付之以汗水,却报之以歌。将前人摸索出的土地密码仔细珍藏利用,却也勇于开拓创新,在新时代的蓝天里研发出不一样的稻穗黄。

如今,“科里科气”已成为合肥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而读取巢湖流域的农耕文化,带给我们的远不止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更是将勇于探索创新的求知精神融入血脉。合肥人在农业的研究上,从未停止脚步。科技助农,产业振兴,在田野上吟唱出属于新时代的江淮之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近期一款最新研发的“脆秆”水稻,在巢湖流域的稻田间画出了不一样的风景。

为解决秸秆高效利用问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围绕水稻“谷草兼用”的育种目标,历经多年培育出一种“脆而不倒”的脆秆水稻品种。10月末,庐江县白湖农场的示范种植现场上,微风吹过,新型“脆秆”水稻随风摇摆,似乎在诉说着身为“科技稻”的高光时刻。

“秸秆利用,是农业领域的一项长期‘课题’。目前两大利用方向除了就地还田、自然降解,就是作为牛羊饲料。”然而,作为新生代科技含量满满的“科脆粳1号”,不仅具有秸秆易粉碎、易降解的特性,便于秸秆生态还田,相较于传统的水稻的韧性秸秆还更有利于饲料化利用。

“‘科脆粳1号’秸秆虽然脆,但营养价值其实比传统秸秆更高。同时,脆的口感也会更令牛羊喜欢。”据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介绍,为了评价脆秆水稻的饲用价值,团队开展了相关饲喂肉羊的研究。对照试验表明,青贮脆秆饲料饲喂效果最好,饲喂肉羊的增重率喜人。

科技不仅用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更要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秉持着这样的科研理念,在“秸秆高效利用”的问题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科研人员一直在开展水稻脆秆突变体的遗传分子机制研究。历经10多年的研究。而这款汇聚了10年心血的“科脆粳1号”,在实际农耕生产中的表现如何呢?相比于如何利用秸秆,农民的心声更是如何“产出来。”

实际上,“科脆粳1号”该韧时韧、该脆时脆,才是它的迷人之处。在风洞试验中模拟9级大风情景下它依然表现出良好的抗倒性,并且连续多年的生产示范中也未见倒伏现象的发生,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不影响田间农事操作,为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伴随着科研单位与企业就“谷草兼用”脆秆水稻关键基因及技术转让进行签约,像“科脆粳1号”这样既蕴含“科技范”又承载着“乡土情”的科技农产品也即将大规模市场化。时代的发展,让巢湖流域江淮儿女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一田一稻,我们探寻农作物从土里冒出来的原密码,也砥砺田间去追寻改善农业循环发展的科技力量。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合肥人心怀天下,放眼未来,与自然与科学展开一场场勤劳智慧的对话。

传承 特色文旅驻农耕文化

让乡土菜、农耕情保存下来,合肥用的方法不仅是“留下来”,还有“走出去”。走向哪里?走进课堂、走进假期、走进千家万户的全家出游、周末休闲时光中。当乡村情怀融入童趣“研学游”,我们在生活中教给孩子生活的答案,也在文旅发展中探寻农耕的魅力。

你知道春分为什么要“竖蛋”?立夏为什么要称重?秋分为什么要“送秋牛”?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如果“农耕”是人们虔诚地向自然祈求生存的答案,那么二十四节气便是解锁丰产的钥匙。“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小满前后、安瓜点豆”前人对自然的摸索,早已编成口诀,融入二十四节气谚语中,为后人指路。

在巢湖之畔三瓜公社二十四节气馆中,这条“路”被精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位,有立春祭的传统民俗。古人往往会祈求春神、太岁、土地等众神,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随着金牌导游精彩有趣的讲解,小朋友都能听得津津有味。“这里共分为二十四节气馆、祭祀台、农耕体验园三个部分,是全国目前首座集中展示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展馆。

让游客们从农耕文化的起源开始,遍览千百年来合肥人民的智慧结晶。”据三瓜公社工作人员介绍,“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很多小朋友都会唱,但是问起每个节气背后的意义,不少小脑袋瓜里都满是问号。“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却让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充满氛围感的迷你博物馆里,给大人和孩子们共同呈现农耕文化瑰宝。”

在馆内,丰富的农耕用具还原不同节气下的农耕生活场景,放牛、织布、玩风筝、摇水车……小朋友们还自己动手体验这些传统工具,感受粮食的得来不易。在节气博物馆的后方,精心打造了一片二十四节气农耕体验园,正是二十四节气农耕生活的复原地。春夏秋冬,四季果蔬不同,景色各有千秋,每个节气都会有对应的农事采摘活动。

花生、玉米、红薯、西瓜……孩子们亲自体验播种和收获的喜悦,也将农耕文化的内涵牢记心中。“以前我们也总教育孩子,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南橘北枳的道理总是谈在纸上。今天来二十四节气馆带她看见了这些传统的节气知识,体验了传统农具,才能实实在在地让小朋友感受到我们都是在土地上成长,是被土地喂养大的孩子。”

其中一位参观学生的妈妈李娟表示,最令她感到惊喜的是在二十四节气馆里看见了水车。“镰刀、锄头这些常见的农业用具科普了孩子的农耕知识,但水车是像巢湖流域这样靠水的地方才会经常使用到的用具,很真实也很亲切。”

当农耕文化走进寻常人的生活,勤恳求真的精神便扎根于民族的脊梁。也许时代的发展,不再让每一个人都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机会,但脚踩土地就要心怀虔诚,踏实前行的文化精髓,永远深埋于心。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中晚稻最低价收购全面展开 记者 刘挺 通讯员 李世昆

马鞍山市中晚稻最低价收购全面展开记者刘挺通讯员李世昆秋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重头戏。抓好秋粮收购工作,事关全年...

含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含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傍水而居 我们与土地的最好约定)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