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陈群
当我踏进裕溪河畔的千年古镇运漕,映入眼帘的都是粉墙、青瓦、马头墙。老街上颇寂寥,只有从裕溪河上吹来的一阵阵冷风,让树上枯萎的黄叶在萧瑟的飘摇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这沙沙声多么像一个匆匆奔逃者的足音,当年被太平军打得丢盔卸甲的李鸿章,也是这样让李秀成追得狼狈不堪地逃入运漕镇的么?想必无论当年的运漕是如何的风光旖旎、万种风情,疲于奔命的李鸿章也是无暇顾及吧。这个通过会试列入二甲第13名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意气风发的李鸿章,第一次担当重任回家乡安徽抗击太平军,就遭此大败,不啻是他仕途中的当头一棒。当然此时此刻他已将仕途抛到九霄云外,保全性命已然是第一要务,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李鸿章是牢记在心的。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像一条金丝线,一头系在运漕镇上一头系在了李鸿章的心中。就在李鸿章气喘吁吁,走投无路,感到大难将至时,运漕镇人袁百顺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将李鸿章藏匿在家中的地下室,让李鸿章逃过一劫,躲过了太平军的搜捕。当缓过气来的李鸿章,整好衣冠又挺起了翰林院庶吉士的派头,昂首阔步在运漕街头时,相信他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袁百顺,也将美丽的运漕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接下来运漕镇的历史也印证和诠释了这一点。客观地说晚清运漕镇的繁荣和李鸿章不无关系。因为后来成为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的李鸿章,不仅在1863年和1864年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出了一口当年在运漕被追得抱头鼠窜的恶气;更在位高权重时关照了袁百顺更关照了运漕。
如今依然在运漕古镇西街伫立的袁公馆,虽然历经百余年的岁月风尘,已然显得沧桑甚至有些颓败,但其拱门、廊柱、精美浮雕,却在不经意间告诉后人袁公馆当年的精致、华丽和气派,以及其主人袁百顺当年财大气粗、富甲一方的荣光。而在袁百顺风光无限的背后,在考证和研究这一段历史时,不难发现李鸿章对袁百顺家族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照,正是这种关照铺就了袁百顺的财富之路,也让袁百顺的后人在仕途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据相关史料记载,袁百顺的侄子袁世坦就曾任清末江西提督。
清光绪二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开辟芜湖为通商口岸。就在该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已为军政重臣的李鸿章向朝廷上奏,提出把镇江七浩口的米市迁往芜湖,自然李鸿章此举可能更多的考虑还是家乡情结,以及家族利益,因为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几乎全家都在芜湖;但或许也不能否认此刻他也想到了美丽的运漕,想为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地方做些回馈。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芜湖米市的诞生为近在咫尺的运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运漕成为芜湖米市在江北的重要集散地,米市的兴旺让古镇运漕涣发出勃勃生机,并推动其在晚清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这期间,李鸿章家族也在运漕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驻足在古镇李鸿章当铺旧址前,这个典型的徽派风格建筑,让我切身地、强烈地感受到李鸿章家族的官僚资本在当时的运漕呼风唤雨、举足轻重的影响。据相关史料记载,李氏家族在镇上拥有元和质当铺和道隆钱庄;有仓房100余间,号称“江北第一仓”的规模巨大的粮仓;有漕河两岸的10万亩良田等等。这一切在有形的物质上,让人们触目可见地、具象地、也更加自然地把李鸿章和运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光绪九年春,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朝廷正一品大员、封疆大吏李鸿章,护送母亲灵柩回乡安葬。船队进入裕溪河时,李鸿章下令船队停靠运漕。站在船头的李鸿章,深情地凝视着这个千年古镇,思绪万千。船还没停稳,他便急切地匆匆上岸。他要张开怀抱拥抱古镇,他要全身心地融入美丽的运漕,当然他还有那么多的人生感慨要娓娓地、深情地诉说。
含山运漕
新闻推荐
受捐造血干细胞手术顺利,术后状态良好
含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含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