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新闻 含山新闻 和县新闻 当涂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马鞍山市 > 当涂新闻 > 正文

一把笤帚做了60年 ■记者 王文生

来源:马鞍山日报 2019-03-05 09:24   https://www.yybnet.net/

一把高粱秆编成的笤帚,带着淡淡的草香,接着浓浓的“地气”,唤醒了记忆中的画面——那个坐在小小板凳上的熟悉身影,缕缕笔直的高粱秆在指间翻飞,一会儿功夫,一把结实的笤帚便做好了,记忆中,它被轻轻地握在父母的手中,扰乱了旧时光里的轻尘。当我们以为这门老手艺已遍寻不着时,却发现大公圩的一位年近八旬老人还在六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他的手艺活。请看本期——

在当涂大公圩石桥镇陶村村,有一位年近八旬名叫郑德明的老人,从十几岁开始学扎笤帚的手艺挣钱养家,如今60年过去了,老人扎笤帚的习惯仍坚持不辍。近日,记者走进陶村村,找到郑德明老人时,老人正在小院中指导晚辈陶超学手艺。

“这个手艺是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学的。十八九岁看着他们做,自己也渐渐地学会了。”谈起学做笤帚的点点滴滴,老人如数家珍,从前在农村,冬闲的时候,家家户户扎笤帚,自给自足;如今,即使是在农村,除了一些老人,已经很少有人会做了。

老人一边介绍着,一边手中不停,高粱秆在他手中,娴熟地进退翻转,动作干脆利落、一丝不苟。

他告诉记者,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笤帚,它可是成千上万家不可缺少的工具。据说,在水乡大公圩,除了作为日常的清洁用具之外,人们还赋予了笤帚一个神圣的责任,在年轻人新婚大喜之日,村里的长者在新娘上轿之前,总会拿一把笤帚把花轿扫一扫,象征着把不好的东西统统扫掉。姑娘嫁出门,父母给一把小掸把,等孩子出生时,挂在摇篮上用以辟邪,可见笤帚在人们传统的习俗中有多么重要。

扎笤帚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很复杂,使用材料也各地不同,大公圩地区主要是高粱秆子。一般是先将秸秆用力在地面上摔打,将高粱穗里的粒摔打出来,随后将剩余在穗上的颗粒刮掉。然后用水浸泡,直至完全浸透才能开始编扎。一把小小的笤帚在加工时要经过选料、修苗、分类、捆扎、编扎、切割、梳理等工序,这样做出来的成品外型美观,经久耐用。

值得庆幸的是,老人的外甥陶超对这门老手艺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让老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陶超扎的笤帚也越发像模像样起来。

今年春节期间,在石桥镇上举办的当涂大公圩年货节上,郑德明老人还带着陶超夫妇现场展示扎笤帚这门老手艺,他们扎的笤帚现场销售一空。这次经历让老人对这门传统手艺的延续重新抱以乐观态度,“卖得好说明有人需要,只要有人需要,我就会继续做下去。”老人微笑着说。

新闻推荐

红色领航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把党建作为非公企业发展的主心骨,把园区作为非公企业党建的主阵地,创新性地推进“红色领航工程”,深入开...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把笤帚做了60年 ■记者 王文生)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