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新闻 含山新闻 和县新闻 当涂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马鞍山市 > 当涂新闻 > 正文

马鞍山产业旺,乡村振兴底气壮

来源:马鞍山日报 2018-12-25 11:12   https://www.yybnet.net/

文图/刘挺王文生陶建李淼陈磊部分图片由市农业委员会提供

一方水田,稻香鱼肥虾儿壮,“一水三用”带来“一田三收”,助力传统农业提档升级;

一座村庄,引入田园综合体,变身城里人向往的“桃花源”,让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一根网线,连通农家院落与大千世界,让特色农产品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触网”销天下……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

仲冬时节,行走在马鞍山一江两岸万顷沃野,处处激荡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热潮,“一产优、二产强、三产热”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更筑牢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

新时代的东风拂遍乡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马鞍山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实施产业兴村强镇、加工强县创建、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质、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提升、农业园区升级、农业品牌创建、特色种养业扶贫等七大行动,以及配套的系列工程,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田畴沃野间,产业兴旺的梦想正在生长,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希望,更昭示着生活富裕的美好未来。

倚“特”而立向“优”而行

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种养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提质增效,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产业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一方田,上半年养虾,下半年稻鱼共生,“金稻渔”项目带来的“一田三收”倍增效益,让铜闸镇明海家庭农场负责人黄明海尝到了“甜头”。

作为全市“金稻渔”特色产业工程试点,今年初,黄明海将400亩稻田作为稻渔种养示范基地。一年下来,每亩地可产水稻1300斤,龙虾150斤,鳊鱼、鳜鱼等近300斤,既实现了稳粮增收,又保护了农业农田环境,真正实现了“一举多赢”。

“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金稻渔’特色产业扶贫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稻渔种养生产基地10万亩,让更多的农民因此受益。”市农委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石小平说。

明海家庭农场的变化,只是马鞍山市传统农业提档升级的一处缩影。近年来,马鞍山市明确了生态水产、特色畜禽、优质粮油、精细蔬果、精品果木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全市已形成稻鸭共生、稻虾鳖连作、菜牧结合等多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建成省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蔬菜标准化示范园、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特色果品基地近50个,产品优质率达95%以上。

如今,放眼一江两岸,以家庭农场、农业示范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绽放,有力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成为推动马鞍山市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农业提质增效,需要示范带动,更离不开科技助力。

走进位于和县台创园的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种苗大棚,从以色列引进的农业环境传感器系统设备,以及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精确记录并控制着植物的生长。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供给,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有效保证了蔬菜种苗的品质。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科技。”在当涂县海滨水产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杨海兵说,自从采用“物联网”技术养螃蟹,他再也不用半夜爬起来去看蟹塘,用手机就能全程监控,“有了新技术,1100亩养殖基地旱涝保收,省心省力。”

放眼全市,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都得益于马鞍山市逐步推开的智慧农业工程。以蔬菜产业为试点,依托首批10个蔬菜生产标准园物联网示范点为骨干,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已建成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点4个、村级农业信息站100个。目前正与相关公司合作,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建设、秸秆禁烧、森林防火、渔船作业等监管网络。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

“全村95%的村民从事蟹苗养殖、全村95%的耕地用于蟹苗培育、全村95%的农业总收入来源蟹苗销售”——提到“中华蟹苗第一村”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提到的三个“95%”令人印象深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把蟹苗引进村试养,到如今产品走俏华东蟹苗市场,在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上,七房村四任村支书,一根接力棒,硬是把“小蟹苗”做成了大产业,并成为全国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蟹苗产业“风生水起”,带动农民收入“水涨船高”。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4087元。七房村也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于去年10月扛回“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

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有路。

近年来,马鞍山通过突出差异定位和错位发展,共建成“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1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3个,当涂县七房村正是这些“一村一品”的杰出代表。下一步,马鞍山市将通过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每年重点打造产业强镇3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0个,力争3年内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龙头”起舞产业集聚

阡陌沃野澎湃新动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农业产业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龙头企业,则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力量。

茶干、豆浆、酱品、酱腌菜……如果有人回味“马鞍山味道”,一定少不了“金菜地”。从最初的手工小作坊,发展到如今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金菜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之路上越走越坚实,更“带动了一方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

“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与上千户农户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占姚军介绍,此外,在公司上千名员工中,95%以上都是黄池本地人员,让过去靠外出打工挣钱的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品附加值,公司还先后和江南大学、南京农大等著名高校建立技术研究合作关系,开发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品,不断丰富品种、提升质量。截至今年3季度,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11.3%,高出省平均增幅3.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4位。

下一步,马鞍山市将实施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质行动。遴选产业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效益强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精准服务等“一对一”转型升级帮扶,重点培育超10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超30亿元5家,超50亿元的3家。

黄豆做成大产业,稻米贴上“金标签”。

恒温仓储,精细加工,物流配送,终端销售……在含山县小河村的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粒粒大米在稻米全产业链的严格管控之下,安全健康地完成了从种子到筷子间的旅程,成为家喻户晓的“小河村”牌大米。

从2012年创立公司种植生产有机水稻、绿色水稻,到牵头成立了“含山县联邦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带动15家农业合作社、30多家家庭农场、数十个种粮大户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再到新建自动化大米加工生产线,联邦农业秉承生态理念,依托现代科技,不仅让“小河村”牌大米成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畅销品牌,更有力地带动了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加速转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生产开发更多的优质农产品,突出品牌培育,把企业做大做强。”董事长王传平说道。

“龙头”起舞,沃野流金。在马鞍山,20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链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提升。作为帮扶龙头企业的有力抓手,马鞍山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创建行动,“一企一策”帮扶企业创建农业品牌,全年新创和续展“三品一标”50个,产地认证面积120万亩,产品认证覆盖率超45%。同时,积极培育、推介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姑溪河螃蟹等区域品牌,让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园区是重要抓手和综合载体。

获批创建“国家级”的和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按照“一城五区两基地”全面建设,区内集聚企业近30家,蔬菜加工、畜禽肉制品加工和现代休闲农业三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国家级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区,先后引进汤臣现代农业小镇、诗城盆景艺术文化园等项目,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示范种植、瓜果采摘体验、高档花卉栽植、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布局……

“乡村振兴怎么干,园区带头做示范。”正在推行的农业园区升级行动,聚焦含山运漕镇、和县历阳镇、当涂姑孰、博望横山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园区产值、增幅、招商等几个发展指标,推动农业园区做大做强,转型升级,正吸引着各类要素资源加速向园区集聚,使得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更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农业加速转型升级,向着乡村振兴的理想坐标全速前进。

“接二连三”串起“金山”

“三产融合”融出新气象

一个传统乡村,如何成为游人如织的景区?惯于“土里刨食”的农民,如何吃上“旅游饭”?

当涂县护河镇兴禾村的转型故事,就是一种解答。

百亩荷塘连绵,四季花海绽放,游客纷至沓来,一派田园风光……走进金色田园休闲农业产业园,仿佛置身如画的江南园林。同样一块田园,两年前的这里却是环境凋敝,传统农业日益萎缩,村庄环境缺乏治理,更谈不上吸引游客了。

“是田园综合体改变了这一切。”马鞍山市金色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储令桐说,整个产业园共计划流转土地5000亩,打造集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农耕文化、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一期项目已全面完工,基本完成了一次和三次产业的有效融合。正着手打造二次产业,开发荷叶茶、莲子酒、菜籽油等各类特色农产品,打通产业融合全链条。”

春季可赏花、夏季可纳凉、秋季可采摘、冬季可体验农趣,有玩头、有看头的“金色田园”,正吸引着一波接一波的城里人慕名前来,更让村民的“旅游饭”越吃越香甜。“今年以来,园区游客接待量已突破5万人次。”储令桐说,园区不仅吸纳了60多位村民参与到种植、旅游等多个环节,更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生意逐渐红火。此外,对于村民自种的农产品,公司也进行集中收购,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

走“生态路”,念“山水经”,打“休闲牌”。近年来,马鞍山大力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和特色节庆活动,农业由“独自发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已建成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3个,其中省级以上11个。下一步,将围绕马鞍山市农业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提升行动。在城市、景区周边,遴选一批休闲农业项目,通过重点投入、资源重组、品牌营销等形式,建成10个休闲农业精品园区,让农业休闲旅游成为马鞍山市市民新消费,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农业升级。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如何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互联网+”时代,马鞍山市正借力电商新载体,通过农业和互联网产业融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农家土鸡蛋、家养大白鹅、土灶柴火锅巴、坛子辣椒酱、手工烹煮粽子……上线一年多的“满篮和鲜”公益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实现销售额720万元,让全市众多优质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

“网上卖蟹太方便了,人不出村,货卖全国。”由“90后”小伙徐文杰创立的“一对活宝”大闸蟹品牌,依托互联网热销全国,销售额更是从一年三四百万猛增至今年上千万元。为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当涂县均庆河蟹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螃蟹成为了“一对活宝”的线下货源,“我们以市场价5—20元每斤收购农户的螃蟹,平均每年每户能够增收6000元。”徐文杰说。

一根网线,联通的是大千世界;一台电脑,叩开的是增收之门。

近年来,马鞍山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乡村服务网点“三个全覆盖”顺利完成,农村电商产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下一步,马鞍山市将继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培育计划,到2020年,力争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增幅30%以上,年培育孵化经营主体100个以上,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

□主办单位:马鞍山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马鞍山日报社

□总策划:窦念华杜维斌

□总统筹:陶有祥张承学陈峰王贤俊

□策划统筹:李淼谷雨陶宏文刘挺

新闻推荐

当涂谋发展抓党建 同频共振

本报讯(记者吴黎明)记者从12月20日召开的当涂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获悉,今年以来,当涂县委常委会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马鞍山产业旺,乡村振兴底气壮)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