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变,对其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回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研究,我以为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
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很好地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中国农村改革就是一个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桎梏,不断释放政策红利的过程。当前,迫切需要在城乡融合机制、户籍制度以及农村的土地制度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1.进行根本变革,变革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虽然受到了来自市场化改革与农村制度创新的共同冲击,但迄今为止,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惯性依然是制约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桎梏。
2.建立有效制度安排,整合已有制度设计
一要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市场风险高,然而我国现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均呈现出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以家庭保障为主,风险较大等特点。广大农村的社保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改革的瓶颈性障碍。
二要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集约之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降低了劳动的监督成本,这一制度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制度的优势已基本释放完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土地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缺乏吸纳资金和技术的机制、运行效率低、政策成本高、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合理配置,必须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探索土地的规模经营之路。
三要对农村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行创新。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和农民、市民同等待遇的户籍管理新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加大投入,调整和整合优良师资,同一地方教师同等待遇,甚至农村教师超城镇教师待遇,最终形成城镇和农村学生享受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新机制。当然,上述制度设计的调整只是农村制度设计调整的冰山一角,只不过它们的调整更为迫切罢了。
二、坚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农村发展条件
1.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中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少15-20年。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公共事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比,政府在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明显不足,而农业作为初级产业,产品附加值低,本身资金积累能力低,依靠农民自身进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显然不现实。
2.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管理中都存在缺位现象,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部门的专家完成的《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指出,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水平,这一状况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以农村社会保障为例,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工作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民主要是靠土地、子女或者靠自我积累为自己提供保障。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约为30%,其中城镇约占93%,农村仅占3%;这种现状必须要加以扭转,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政府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做到农村公共服务不缺位。
三、坚持产业支撑,发展美丽经济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产业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使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核心,只有产业的发展和不断壮大才能真正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安徽省周边大城市较多,为安徽省发展都市型农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当前,安徽省可以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一是发展乡村旅游。安徽省可以利用独有的生态资源,精耕细作,培育生态经济的典型和品牌。可以打造安徽省乡村旅游的经典品牌和线路。二是打造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突出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可深度挖掘马鞍山市集镇的历史、文化、建筑等特色文化底蕴,丰富乡村旅游内涵。高淳的桠溪国际慢城就是我们身边的典型,我们也可认真谋划,精心选址,打造出安徽慢城的升级版。三是发展乡镇特色产业。可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进行特色挖掘,激发集镇内在活力,形成“一镇一业”。如当涂县黄池镇“金菜地”食品、石桥镇盛龙绿色生态农村产品、塘南镇河蟹、乌溪镇蟹苗、大陇葡萄等都形成了各自的产业品牌效益,可进一步挖掘,壮大产业。四是发展“互联网+农业”。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来改造和创新传统农业,在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推动农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快速高效打造农产品品牌。在安徽省农业示范园等园区,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将园区打造成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四、坚持循序渐进,进行渐进式改革
中国农村的各项改革,必须循序渐进,稳步向前,充分考虑到社会和农村的承受力,将改革置于一个非常稳妥的环境下进行,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
1.考虑自然的条件和人的承受力
农业是弱质产业,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又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改革中要考虑到这一点和广大农民的承受力。农业收入(农、林、牧、渔等)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50%以上。但我国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以安徽省为例,该省平均每年成灾面积50万公顷,农业“靠天收”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其中2003年淮河、滁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使皖北六市、滁州市粮食减产34.7%,油料、棉花分别减产40.7%和42.8%,农民收入下降7.2%。改革中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和更新,让变革控制在人们的可承受范围。
2.进行非完全的市场化改革
农产品市场又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其他产品市场相比,由于小农生产的分散性使得信息交流传播极不便利,生产者不能科学有效灵活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能合理地调节收入与支出;不能有效地利用外来资本和农业高新技术,生产方面很难形成规模经营,难以形成有市场发言能力的利益集团。农民面临着粮站系统的买方垄断和生产资料供销系统的卖方垄断,不能有效阻止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的下跌,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同时农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农村的改革中不能采取完全的市场化道路,而应该采取非完全的市场化改革。
3.完善农村社会应急管理
在农村地区不少地方应急管理工作还尚未起步,或即使已经起步,但基础十分薄弱,从总体来看,农村社会应急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缺乏,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急待提高。
●高文宇
新闻推荐
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员工,措施落实靠员工,管理受益者是员工,因此员工要成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角。员工应提高认识,安全...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