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林、张秋英夫妇开荒植树,绿化670亩荒山,摄于1992年
当涂农村妇女张秋英和张社英植树有功,同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摄于1995年
新市梅山林场封山育林,林业工人的砍树斧头﹃退休﹄了,摄于一九九九年
丹阳百岁老人过生日,不摆酒宴种树苗,摄于二00一年
一个人和三万棵树,夏绍清和他栽种的杨树,摄于二0一二年
当代﹃愚公﹄易厚掌二十八年绿化五座秃山,摄于二0一二年
小小护林员,摄于二0一八年
博望横山茶园,摄于二0一七年
博望区丹阳镇百峰秋色,摄于2015年
■文/图记者王文生
【印象】
金秋时节,大批游客来到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参加百峰环山健步行活动。行走在山峦起伏、层林尽染、秋色怡人的百峰山林中,游客们无不陶醉。百峰村负责人感慨道,百峰地处丘陵,山多地少,过去村里许多开支都靠砍树来获取,改革开放以来,林业方针政策发生了由森林资源采伐向森林保护过渡的重大转折,原来村里林场的伐木人都变成了管护人员,经过多年的保护发展,百峰山川变绿了,村民也实现了增收致富。
百峰村只是马鞍山市林业人多年来保护生态资源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多年来,始终把推进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参与。正是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近五年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8.38万亩,是过去20年造林总和;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镇22个、省级森林村庄154个、森林长廊示范段232.9公里。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9.2%。摘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块金字招牌。
进入新时代,马鞍山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总牵引,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以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激发林业改革发展活力为主线,真抓实干,生态马鞍山建设内涵再度丰富。按照计划,将完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森林文化体系三大体系,实施森林生态屏障工程、城市绿化提升工程等八大绿化工程,不断增加城市森林总量、改善森林资源质量、提高林业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人在林中、林在城中、村在树中”。
【记者手记】
二十多年前,张秋英夫妇开垦荒山,此后张秋英又与同年同月出生的张社英为了植树造林的共同目标,结成姐妹,同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这两张照片开启了我的“绿色”摄影之路。
1999年,我去新市镇梅山林场拍摄采访,正巧碰到林场的一位老职工。“过去我们是靠山吃山,背靠大树好乘凉,守着青山发‘森林财’,山上的树都要被砍光了。”他抚摸着用了几十年的斧头:“现在封山育林,不准再砍一棵树,这把斧头也要‘退休’了。”那一刻,我拍下了《放下斧头觅新路》的照片。当时,那把锋利的斧头和老职工茫然而又充满希冀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丹阳百岁老人陈墩珍一生酷爱植树,百岁生日之际,老太不办酒宴,而是买来树苗,种下了一片生日林。老太对绿色执着的爱在我镜头定格。
被称作“当代愚公”的含山县陶厂镇农民易厚掌,30多年来绿化五座秃山,还开辟了50亩茶园、500亩生态林,以枣、板栗、桃为主的经果林达到了150亩,我随易厚掌上山,拍下那曾经光秃、现已一片葱茏的青山。
今年10月23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守护蓝天绿水青山”森林科普宣传活动在当涂县实验学校举行,满脸稚气的孩子举着她的护林证一脸阳光地冲着我的镜头笑着……
20多年过去了,从砍树到植树、护树,我的镜头“感受”着这些年我们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民众保护森林、爱绿护绿的行为更加自觉了。我期待留下更多我们家乡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照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黎明)2018当涂第五届姑孰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改革开放四十载奋进建功新时代”大合唱决赛今日在该县会展中心...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