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东路正式成为马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城市扩建在那里扩成了十字街口,十字的一横,是老旧湖南通过雨山湖宽宽地向前延伸,一竖当然是湖东路了,交汇之处还有一处小小的街心景观,城市的调子明朗起来。从那时起,湖东路才渐渐进入马鞍山人的生活。
湖东路的建成延长,绿化美化以及沿途的不断繁华,见证了马鞍山改革开放四十年飞速发展。它紧邻着市中心区域成长起来,花山、雨山湖、团结广场大转盘、大北庄、市政公园,携着金鹰傍着万达拖着八佰伴香港城……它打破了马鞍山人传统的区域划分:老市里、花山、雨山,贯通着城市的南北和西东,引导着时尚的消费新动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北庄地区发展起来后,市民口口相传的区域名称中多了一块大北庄,在“湖东路上”!也就有了传说:湖东路桃源路一带,以后将会是马鞍山的市中心!欣喜归欣喜,传说归传说,当年的我们,对市中心的概念还是比较单薄的,即使在世纪之交新亚华联商场都起来之后,湖东路也还不能称作市中心,从那时起,在不知不觉中,湖东路中段变得姹紫嫣红,什么新潮东西都能买到了,大小商场、品牌专营、影院录像、潮来又潮去的大小浴城和保龄球馆……都在湖东路上出现,但湖东路不是建成了商业街,而是脱胎换骨成了文化的街,诗城唯一的文化之街。
那真是湖东路的好时光啊!若以当年唯一的高校——由钢铁中专升格而来的华东冶金学院为中心,南北两端、东西两侧,大小书店总有十多家吧!哪家没有支撑到新世纪的新世纪书店,相当的人文,门口的广告版经常出现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作品;小小的梅苑书店能淘得旧版的文艺丛书;特价书店是价特品优,97年以前,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好多集子都没收,却在特价书店那里最先读到,收入囊中。还有,萤火虫书店,小小的独立书店,它屏蔽了教材教辅,坚持人文精神那么一点点光啊,也光耀诗城二十多年!在一家家实体书店悄然消退之后,小开间的萤火虫书店,与大体量、坚持以学生和教辅为重点的展望书城长年并列在湖东路上,是值得另书一笔的。这一段湖东路一直保持着年轻态:除了大学,还有好几所中学小学,浸润着文化街和高等院校的氛围,都是口碑不错的学校,一年四季风里雨里,穿着校服背书包的莘莘学子穿梭来往的,好像总是这么一拨人,现在说来,学生啊,其实已走过两代人了!而这时,上世纪八十年代栽下的香樟树苗已筑成湖东路中段蔽天的林荫大道了。
交通的发展让团结广场大转盘成为了历史,城市的“东扩南进”策略,直接触动了湖东路的嬗变,马鞍山的公交28路十多年来都以教师新村为终点站,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公交28路以一年一站的节奏向南发展。向南,一路向南,傍着雨山湖成长的湖东路穿过宽阔错落的绿化带,越过层层的建筑森林,左右望望田园风光,直达新欣的当涂新城区,再向前已延伸到了古城的最中心!
又三十年回眸,突然发现湖东路其实一直傍在几代马鞍山人的身边,汲取着城市的养分,默默守望着我们城市由钢城到诗城的转型,似最后才张扬了她内敛的本质,春秋易转变得成熟又妩媚。这是分明是马鞍山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层积,马鞍山没有一个地区或路段可以代替得了它的风貌,这也应该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存旧迎新,文化包容,兼收并蓄。
乘着时光的列车,从湖东路一路南下,形成对湖东路的思索,再一次仰望新的金鹰,这生在花山区,倚着雨山湖,立在湖东路中央携着诗城迈向都市化的时尚街景,让六十岁的马鞍山市又青春了一回。
新闻推荐
11月9日,在被称为皖南“粮仓”的当涂县南圩,盛农农业集团公司出动大型收割机对近万亩粳稻进行收割。2009年,该公司承租南圩...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