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皋
我与马鞍山结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我下放在当涂县关马。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站在一辆飞驰的长途客车里,经过市区时,透过前窗玻璃,我看到城市宽广干净的马路,路旁有高大的梧桐,稍远的道旁是林立的厂房,笔直高耸的烟囱,巍然矗立的高炉,一座带有钢铁意志品质的城市,一座头戴“江南一枝花”花环的城市,与我擦肩而过,最终消失在我依依不舍的眼光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瞥,但城市的宽广干净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市下辖黄梅山铁矿工作,开始接触并认识的这座城市,此间遇见一件事情,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从此终生难忘。
那是1986年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从杭州出差回铁矿,经过市区。这个下午没有阳光,路上行人较少,鞭炮声此起彼伏,宣告着一家家团圆饭的开始。街道上飘浮着炸圆子的油味和菜肴的香味。下午4点多钟,我到达市长途汽车站,候车厅很冷清,只有十几个人,我到售票窗口买票,售票员告诉我,下午市区到矿山唯一的一趟班车因为没有乘客已经取消了。一听到这消息,我头就炸了,市区到矿山虽然只有十几里路,但除了一天两班长途班车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我内心产生一丝绝望。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一位好心的乘务员带着我穿过一个铁门,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见到了站长,一个胖胖的中年人。我向站长请求发车,因为我在市区举目无亲,我焦急地说话时腔调都变了。站长的脸上露出一点微笑说:“你别激动,回家过年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稍等,我们商量一下。”站长去找调度员协调去了,我看着窗外阴沉的天,想着为我一个乘客发一班车的可能,越想越心凉。大约10分钟时间,站长回来了:“去买票吧,发车送你回家。”
于是,在那个阴冷的大年三十的下午,我的心情跌宕起伏,一个高个精干的司机驾驶一辆大客车,只载着我一名乘客开往矿山。这个充满着戏剧性的故事在我们矿山传为一段佳话,我远远看着站在家门前等我回家的家人,发自内心地感谢马鞍山这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了女儿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我首选马鞍山市区作为我工作、生活的归宿。这座我一直觉得有温度有幸福感的城市,真正走近时才发现原来举目无亲,很陌生。在朋友引荐下,我见到了一个部门领导。他亲切地对我说:“听说你文字功底很好,但我们需要的是有实践经验的秘书,来了就能胜任工作的那种。”为了考察我的实际能力,领导让我完成一篇关于马鞍山市地方工业企业党建工作的调研文章,字数在一万字左右。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前后去了十几家地方企业开展调研。领导对我撰写的调查报告十分满意,由此,我取得了成为这座心仪城市一员的入场券。当年因为户籍关系,从矿山调入城市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除了我的勤奋和努力外,成全我的还有这座城市许多重要岗位上的领导,他们为素不相识的我一路开了绿灯。是他们的慧眼和无私,成就了无数像我一样奋力打拼的人,成就了这座城市的文明。
更让我欣慰的是,这座城市文明的基因融入了女儿的成长。上小学时,老师教会女儿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红灯停绿灯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上中学时,学校教会了女儿助人为乐,女儿积极参加学校的捐款;对生病的同学,女儿会主动帮助他们补课。我清楚地记得,1998年那场特大的洪灾发生时,女儿在学校里参加了捐款,此外还向市慈善总会捐出了自己10元钱的稿费;汶川地震发生时,女儿待业在家,她第一时间发短信捐款,还让我在单位帮她捐出了她省吃俭用的100元钱。女儿心地善良,有爱心,乐做善事,这让我们感到自豪。
是这座城市教会她文明言行,是这座城市的文明滋润了她感恩的心灵。2009年大年三十,因为女儿考上了公务员,我们都十分高兴,在喝酒碰杯时,给女儿一些祝福。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准备看春晚,这时女儿变魔术一样拿出三个红包,她给了我们夫妻俩和奶奶一个惊喜,每人一份“压岁钱”。红包里还附有一张纸条,“感谢您的教育和培养,祝您永远健康快乐!”一颗感恩的心,跃然纸上,感染了我的情绪,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这份惊喜,让我感动,让我欣慰,更让我自豪,女儿的“压岁钱”体现的不仅仅是暖暖的亲情,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新闻推荐
随着天井街小区2村环境综合整治扫尾工程的完工,今年当涂县又完成了两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当涂县把老旧小区环境综合...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