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开展遴选“最美渔技员”活动,2018年将确定100名最美渔技员,分配给安徽省的候选人名额为12名,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镇渔技员、高级工程师张厚冰入选。
■文图/记者吴黎明
1
不忘初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出身于农民,服务于农民,张厚冰也了解讲现实的农民。
1992年6月,他从学校一毕业,就在自家2亩塘口养殖螃蟹,有了生产经验,指导养殖户就有底气了。在挫折中应运而生的河蟹生态养殖“当涂模式”:种草、投螺、稀放、套养、调水,被农业部在全国推广,其中以“种草”为核心。他抓住“种草”课题开始了艰苦探索。
“蟹大小,看水草”。他总结出的养蟹谚语易记易懂。渔业生态养殖就靠水草当家,由于水草生长在水下,不便观察,随着天气、水质环境影响,水草发病时很难及时发现,一般总是到水草“病入膏肓”时,才知道水草生病了,可为时已晚。
防重于治。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他经过反复观察,摸索出一套“快速四诊法”,即从鱼池里连根捞一把水草通过眼看叶片颜色、手摸草茎是否发硬、鼻闻根部是否有异味、再问是否使用违禁渔药,简单易学,困扰养殖户多年的鱼池水草早衰的难题分分钟搞定。
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本领,更好地指导农民?是他参加工作第一天就思考的问题。参加工作不久,也是农技员出身的乡党委书记的一席话让他终生难忘。乡镇农技员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要做农民致富的“排头兵”,不做乡里打杂的“勤务兵”。从此,他把田间地头当成办公室,在乡镇水产站一干就26个年头。
他说乡镇农技员的根就在农村,干不好就碌碌无为,干好了人生一样出彩。在全县乡镇农技员中,他是第一个拿到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他觉得高工不是光环,而是责任。他把多年来练就的“独门绝技”免费传授农民朋友,怕电话里说不清楚,不到现场心里总不踏实。在塘口指导从不摆花架子,有时遇到吃饭时间回不来,就与养殖户一道席地而坐,边吃边谈。
2
打磨匠心:
论文写水里,生金又吐银
“农民喜欢傻瓜相机式的技术操作,要一学就会,一看就懂。”张厚冰在推广农业科技方面总结了不少“傻瓜技术”。
有一次,养殖大户方秀银打电话问:“有30亩蟹塘水草太多盖住水面,已经出现缺氧了怎么办?”他建议老方投放小草鱼去控制水草,去现场根据面积、草鱼日摄草量精心计算出草鱼放养量,小草鱼放下去边吃边长,水草始终处在一个平衡点(保持水草覆盖率60%),到年底小草鱼变成大草鱼卖掉。老方说:“去年割草付人工费5000块,今年人快活了,草鱼吃草,光鱼卖了3万多。”蟹农们纷纷效仿,一时间无人问津的草鱼苗变成“紧俏商品”,既节约人工低碳环保,又增加一块收入。在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分会年会上,他代表乡镇技术员作典型发言介绍该技术经验,得到与会专家认可。
从一名职高学生成为高级工程师,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的钉子精神。他曾荣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多项。在《中国水产》、《科学养鱼》等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及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分会大会交流。他一直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编成一本书,好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在养殖创业之路上得到借鉴,少走弯道。
3
坚守爱心:
无偿献专利,卖药却“抠门”
2014年,张厚冰名水产工程师工作室成立,工作室采取“1+6+X”人才培养模式,1名工程师带6名成员,成员来自本地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水产企业等,每名室成员负责1个片区的水产养殖乡土人才的培养、帮扶和指导,并辐射全县。工作室申报的6项河蟹养殖饲料技术,通过优化配方添加有益成分,取代了化学粘合剂在饲料加工中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现有螃蟹饲料利用率低、污染水质等问题,全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他研究的河蟹饲料配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后,外地某企业要花高价买断专利技术,他婉言拒绝,却授权给本地企业无偿使用。他说,农业很脆弱,农民真辛苦。农技员的职责就是想办法减少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增产保险系数。
为了方便技术推广,经批准,他也经营渔药,但他卖药绝不以盈利为目的,养殖户要多用药,他从不允许。他说,生态养殖就是要少用药、降成本,提高水产品品质。一开始养殖户不理解,纷纷到个体户那里去买药,但他仍坚持宣传生态养殖理念,慢慢地让养殖户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
带着爱心做好一名农村科技“最后一公里”的火炬传递手,他在砥砺前行。
新闻推荐
赫怀仁先生是基督教的传教士兼医生,在芜湖弋矶山医院初创时期付出全部精力和毕生心血。其实,这位美国人的名字叫埃杰顿·哈...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