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余光中的《乡愁》,写尽了游子的思乡愁肠。如今,邮票被瞬间即达的移动通信工具所取代,船票也换成了速度更快的机票,但亘古不变的仍是浓浓乡愁。清明节,又是一次乡愁的全面爆发,“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让“回家”成为一种强烈的心理期盼和最终寄托。
无论游子漂泊到哪,家永远是他们的牵挂,祖先的墓地,始终牵绊着他们远行的脚步
……
海外工作9年他也很想家
本报记者王永霞实习生马蓉蓉通讯员王永珏
印尼时间3月29日19时,结束一天的工作,郑敬玉匆匆赶回宿舍,打开手机,微信的那一端是数千公里之外马鞍山的家人。妻子和女儿的笑容出现在屏幕上,女儿又长大了,咿咿呀呀说着听不懂的婴儿语。聊天中,妻子提到清明节快到了,郑敬玉鼻子一酸,已经有多少个清明节,他没法回家,不能陪父母去给先人扫墓,不能和妻子一起看看马鞍山满城春色。
?女儿7个月他只陪了37天
郑敬玉是十七冶的一名员工,长期在海外做项目。2016年9月份,由十七冶承建的印尼CISUMDAWU高速公路项目开工,郑敬玉是二期工程项目副经理,分管经营和商务。“项目虽然是9月份开工,但是2016年1月,我们就陆续来到印尼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郑敬玉说,从2008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国外,每年只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可以回国与家人团聚。先后参与了埃塞俄比亚Wadera-Negele公路项目、马来西亚新山碧桂园等项目建设。
“想家,想父母,也想妻子和女儿。”郑敬玉说,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父母都已经60多岁,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他觉得挺对不住二老,尤其是清明节,一家人都会去扫墓,唯独他年年缺席。“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家里人也都挺重视的,我不能回去,可他们从来没有埋怨过我。”
郑敬玉说,上一次回家还是2016年的12月,因为读在职工程硕士,回国呆了7天。7天,再加上30天的探亲假,也就是说,从女儿出生,郑敬玉一共只陪了女儿37天。“女儿是2016年8月30号出生的,出生后,我在家陪了她一个月。”郑敬玉的内心有对女儿满满的爱,可相隔数千公里,让他只能每天对着手机屏幕,让思念尽情流淌:小家伙会呵呵地笑出声来,小家伙会咿咿呀呀说话了……
?他乡再好终是他乡
经常关注新闻的市民可能会留意到,印尼CISUMDAWU高速公路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是印尼国家高速公路重点工程项目,项目路线长3900米,其中包括印尼第一座公路隧道。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施工,目前,这条双向全长944米的隧道正实施洞口挖方。
“其实,印尼的工作条件还不错,宿舍区有无线网络,还能打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有时候还去组织印尼当地人的五人制足球比赛。”郑敬玉说,为了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宿舍甚至还安装了从国内带去的机顶盒,能收看国内电视节目。闲暇时,还可以去印尼四处走走,到雅加达吃印尼传统美食巴东菜。
“但是,我们还是习惯中国的饮食。”郑敬玉笑道,公司甚至带了中国厨师过来,专门给员工做家乡菜。
可即使这样,浓浓的乡愁仍难割舍,尤其是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每逢这个时候,项目上的十一个中国同事就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做一顿中国大餐,说着久违的乡音,聊着故乡的风土人情,似乎这样,与家的距离就能更近。
?带不走家乡,只能带走家乡味道
出国前,家里人都会给郑敬玉准备好厚重的行囊。而不管行囊多丰富,其中必定少不了黄池酱菜。
“黄池酱菜有着熟悉的家乡味。”郑敬玉觉得,每次出门对他都是一次考验,他带不走家乡,只能带走家乡的味道。而带去的马鞍山特产,郑敬玉都会送给其他中国同事,和同事们分享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中国同事都来自马鞍山,大家都有共同的乡愁。”郑敬玉觉得,就是这份乡愁拉近了每个人的距离,纵使身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家的温暖。
其实,这几年,随着马鞍山“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掘金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马鞍山人像郑敬玉一样,参与海外项目建设,距离远、工期紧,回家变成了一种奢侈。据马鞍山市商务局统计,截至2月份,马鞍山目前有41个项目海外施工,在外人数1794人。
但是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心最牵挂的依然是家乡——马鞍山。
留学德国近4载未归,“90后”小伙——
无论身在何处永远心系家乡
本报记者黄莹实习生方丝佳 通讯员于天明
柏林、慕尼黑、北京、南京、马鞍山,几经辗转,3月29日,池明明的双脚终于踏上了故乡马鞍山的土地,那一刻,他的内心百感交集。
2013年10月25日,池明明离开家乡,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机械专业硕士。几年间,身在异国他乡的池明明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并在2016年和朋友一起创业,开启了全新的人生。回想在德国的这几年,池明明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很充实,但思绪中却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那便是乡愁。真的该回来看一看了!
?坚持,让梦想照进现实
出生于1991年的池明明是当涂县姑孰镇人,和许多“90后”相比,池明明的身上有着一种和他年龄略显不符的成熟和稳重。做事情有着明确的目标,为了梦想可以一直坚持,遇到困难毫不气馁……
2013年从合肥学院本科毕业后,池明明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他喜爱的机械专业硕士学位。去德国的几年里,池明明一边专心学习,一边体验生活,采购、物流等德国各行各业最底层工人的工作他几乎都做过,而且每份工作的时间都至少在4个月以上。
“刚开始不适应,内心也充满了矛盾,现在回头看一切都是值得的,是对我最好的磨练。”池明明说,要想真正融入德国社会,就得充分去体验生活,磨练自己,是一份生活历练,也是在积累资源和人脉。
“记得我打完最后一份工,我和老板握手告别,并告诉他我也即将成为一名老板了。”2016年,作为最大的股东,池明明和朋友在德国一起投资开了一家贸易公司——“Smart Trade GmbH”(柏林智能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业务涉及食品、日化、母婴等多个方面。目前,公司的业务已经步入正轨,发展向好。
?乡愁,让游子归心似箭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费翔的一首《故乡的云》引发了多少海外游子内心的共鸣,池明明也不例外。
“我是个做事情比较有计划性的人,总想把事情做得更完美一些。”池明明说,在德国的3年多时间里,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自己都在尽心尽力地打理着,尤其是面临毕业和公司初创这样一个时刻,自己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一直没有时间回国。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将至,是时候放开一切,回来陪一陪父母,看一看亲人,祭扫一下先人了。
此次回到家乡马鞍山,池明明第一感觉就是马鞍山变化非常大,马路更宽了、街道更干净了、绿化更多了、高楼大厦更多了……他惊叹于家乡的变化,更坦言虽身在国外,但对家乡马鞍山的关注却一直没有间断,对于家乡的变化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骄傲。
池明明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已经离自己远去,自己又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这些年让父母很是牵挂,此次回来,要去亲自祭奠一下几位先人,再好好陪陪父母,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儿子,了解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想法。
?心愿,用努力惠泽家乡
用池明明的话来说,在德国的几年里,虽然可以说着流利的德语,吃着德式的食品,和德国朋友一起开PARTY乐翻天,但自己在骨子里却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人。这次回到国内,一下飞机就发现国内人的生活和几年前自己的所见有很大的区别,男女老少似乎都在移动互联的时代里尽情享受着那份快乐,电商的异军突起也让人们的购物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觉得,这无论对自己还是目前正在做的事业都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所以,此次回国,池明明将待上一个半月的时间,陪家人的同时,也将带着父母一起走走、看看,更好地了解国人的生活方式,寻找中德思维方式的结合点。
“我希望可以在我的30岁完成一次真正完美的创业。”在池明明看来,中国将是21世纪的目光聚集地,自己也希望可以在国内再开一家公司,做中德贸易的助力者,为祖国、为家乡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柴胜松报道春光无限好,植树正当时。3月10日,马鞍山市几套班子领导和机关干部职工、驻马部队官兵约500人,来到当涂县大青山东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履行公民植树义务,为城市再添一...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