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恒春药号的历史变迁
张恒春药号创始人张宏泰,江苏溧水县柘塘镇泗庄村人。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张宏泰在皖北凤阳府(今凤阳县)创办了一个药店,取店名为“张恒春”。由于凤阳“十年就有九年荒”,并时有瘟疫流行,张宏泰为救助百姓广散药丸,虽然救人无数却耗尽了家产,使当时的张恒春药店亏蚀不支,只好歇业返乡务农。张宏泰的第三个儿子张明禄(张氏家谱上写作“鸣鹿”),见父亲铩羽而归,心有不甘,决心继承父志,再营药业。1813年,18岁的张明禄来到太平府护驾墩(当涂县护河镇)孙大春药号当学徒,他才智过人,勤奋好学,尤其擅长中医外科,对跌打损伤、痈疽瘩背、五淋白浊等病患医治独到,便在孙大春药号坐堂行医。因其为人诚实,兴善举,百姓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数年后,店主孙大春年迈,儿子尚幼,兴继无望,就将药店悉数盘给了张明禄;此时的张明禄三十而立,决意“继承父业,重振家声”,便将“孙大春”药号更名为“张恒春”,在护驾墩正式挂出了皖南第一块“张恒春”招牌。
张明禄生有三子,分别叫文金、文玉和文彬。张文金在父亲50岁时来到当涂,佐助父亲经营张恒春药号。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前后,张明禄派遣长子张文金,携带纹银近千两,来到当时水路贯通南北,商贾四方云集的江南重镇芜湖,在闹市区的金马门租房开铺,创办了“张恒春药号”芜湖分号,4年后迁到西门城内的鱼市街,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再迁至湖南会馆对面(又名长街曹家巷口);6年后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又迁到上长街165号,大门正对状元坊。近20年中三迁店址,药号规模不断壮大。
张恒春药号在上长街新店址状元坊口的房屋,由张家自行购地、设计兴建,从1864年动工兴建,历经三年竣工。新店坐南朝北,前临十里长街,后至沿河街;隔街又有平房六间,后墙临青弋江而筑,有石阶码头伸入河边,作装卸货用。城埠式高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石库前门高悬由前清举人、书法家盛竹峰题写的“张恒春”金字招牌;店内陈设典雅,布局合理,楹联、匾额、书画均来自米芾、唐驼和于右任等名家手迹。芜湖张恒春药号从此开始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民族工商业得以快速发展,张恒春药号资金的原始积累亦趋加快,至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资本估达30万银圆之巨,雇员80多名,进入鼎盛时期。此时,民间赞誉芜湖“张恒春”为国药“三块半招牌”之半块,屈居北京乐家老铺“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之后。
抗日战争爆发,局势逼迫张恒春歇业并遣散店员,仅少数人留守看店;在此期间,日寇燃烧弹袭击起火,蔓延至张恒春店铺,除一些建筑、药具、药柜残存,其余皆毁于一旦。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汪伪政权开始恢复各地市场,当时管事谢树德由香港返回上海,电召张健卿、裕卿、筱泉三人返芜复业,并在当时《芜湖新报》连刊了“张恒春参燕国药老号”广告以示复业,开始着惨淡却有序的经营。
1949年新中国成立,芜湖张恒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55年2月,张恒春药号传承人即芜湖张恒春创始人张文金孙子(时任经理)张健卿正式提出了药号公私合营的申请,同年12月成立“公私合营芜湖市张恒春药号加工厂”;1959年1月,全面国营,更名为“芜湖中药厂”。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56家重点中药厂之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重点骨干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优秀企业。
2000年6月,企业改制为芜湖张恒春药业有限公司。2003年底,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成的GMP标准化厂房正式投产,在安徽省内首批通过国家GMP认证;2008年底,所属生产线及剂型一次性通过国家局GMP复认证;主要从事中成药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片剂、硬胶囊、颗粒、糖浆、露剂、丸剂等七种剂型及原料药加工,共65个品种,其中21个品种列入国家最新基本药物目录。
二、张恒春药号的成功经验
张恒春药号自在芜湖复创以来,历经坎坷,一次次地化险为夷,一步步走向成功。其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修身齐家 仁义为先 信誉至上
家规甚严的张明禄深知家业“公平分享”的重要性,“故对三子长幼各为一房,不论人丁多寡均按房系计算,除芜湖张恒春老号为三房公有(此即张恒春老三房之由来),共同经营外,每房只能开一爿无字无记的张恒春药号招牌,其余分支点不得袭用,免惑世人,而损商誉。”因此当时共有四家“张恒春”药号,分别是:在芜湖西门城内金马门的张恒春药号由长房张文金经营、丹阳镇的张恒春药号由二房张文玉经营、护驾墩及南关口的“张恒春”药号由三房张文彬经营,四家药铺都挂有同样的“张恒春”招牌。
张恒春门店选料配药认真,严守规矩“次货不上柜,配方遵古法”,譬如饮片上柜前必须进行一次筛选,头片送市柜零售配方,二片留下批销,如发现变质、虫蛀、霉烂便作下脚料处理,绝不以次充好。
张恒春药号非常看重中药的质量和药号的信誉。城内店堂内撰刻一幅藏头自勉联“恒产从心采芝寿世,春风得意栽杏成林”对联的头两个字藏药号名“恒春”两个字;药方包装纸上印有“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表明自己诚信经营;当时民间流传“看病要找滕驼子(当时芜湖名中医),吃药要找张恒春”,便是对张恒春药号虔诚处世的最佳诠释和夸奖。
(二)创新经管模式 能者为之
张恒春药号在家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胆地摈弃了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采取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具体做法是:各房抽一位代表共管药店,另聘一位资方代理人协助处理具体业务(职权仅限于财务、人事范畴之外的),时称“管事”。人事大权,则完全由资方掌管,张恒春药号管理人事的一大特点是所用之人要“行为端方,持德守信”,即使重要人员像“管事”经理有失职行为损害了全药号利益,也会迫于资方压力而主动辞职。店内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优秀的从学徒升为伙计、掌柜,不称职的则予以淘汰。
同时,张恒春药号职工的工资福利非常优厚,除月薪外,另有一些变相工资,如:升工(注:年工资按14个月计算。因规定职工不准携带眷属,每年给两个月假期住家。不请假者,年终可领得14个月工资;如回家者,按在家日数照扣)、月规(注:每人每月1元,给职工、学徒理发、洗澡等)、年规(或称“压岁钱”)、婚丧补、酒钱等。
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了许多有才华的人,使张恒春生意渐隆,声望日彰。
(三)借鸡下蛋 股份运营
在张恒春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利用了商业信用、社会资金而实现了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走上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据1929年张恒春药号一本红账(用于结算历年盈亏总账)记载,流动资本是36万元,其中既有自有资金,也有外来信用资金,主要源于大户存款和进货赊欠及银行、钱庄贷款等。此外,张恒春还从事信贷业务,以商业信用吸收来的大量现金,除用在业务经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作对外放款和支持子店,以及投在同业户搭股获益。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资方在店内另设了“公和兴”,也叫职工“搭股子”开店,即由职工与张恒春共同出资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相当于现代的“股份制”。“公和兴”创立之初仅销售“小货”,当时张恒春从申庄、汉庄等处办货,顺便捎些当地土特产如爆竹、纸伞、水烟袋、广东竹布等,带回自用,后来数量多了用不了,而顾客需要,便交“公和兴”经营;由于张明禄谱号“鸣鹿”,出于忌讳,张恒春药号从不宰杀鲜鹿,但有些高档药品如全鹿丸、鹿角胶等,都是热路货,须以鲜鹿作原料来熬制,为了做药又不违背祖宗忌讳礼法,便交“公和兴”代为宰杀并加工成药,此后凡店内不经营的药材、部分西药、西洋参等都由其代处理;药酒也由“公和兴” 自行购酒泡制后出售获得收入。
“公和兴”既是张恒春走向经营多元化的尝试,也是向社会集资合股经营试点。
综上所述,张恒春药号的成功不仅是芜湖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可以借鉴的一种精神财富。
王金保
(图片由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新闻推荐
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走近第六届亳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代表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93年,今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经融进了年轻人的血脉,成为我们思考行事时的一种潜意识。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